正在阅读: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2018-11-26 08:22来源:光明网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记者 徐皓

  “你退后,让我来!”

  时隔1个多月,杜富国在雷场上的这句话,依然在战士艾岩耳边回响,他眼眶红了:“是他救了我的命。”

  2018年10月11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作业组长杜富国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雷场上的一枚手榴弹,杜富国让同组战友艾岩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这时候突遇爆炸,杜富国血染雷场,身负重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得知杜富国受伤的消息,当地群众自发赶到医院探望。黄巧 摄

  保口岸雷场、马嘿雷场、265号界碑雷场、老山雷场……3年来,杜富国先后1000余次进出生死雷场,拆除2400余枚爆炸物,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杜富国在危险面前向同组战友叫响“你退后,让我来”,这既是一名扫雷士兵的血性担当,更是这一英雄群体在和平年代牺牲奉献、负重前行的缩影与凝炼。

  杜富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南疆雷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光明网记者带您实地探访杜富国和他背后的故事。

  为人民扫雷:南疆“雷区”雷患严重

  在云南的边疆,昔日激烈交战的山脊、沟壑、林地,地雷、炮弹、手榴弹无处不在。丛林里、山峰上、道路旁,处处矗立着漆有骷髅头的“雷区”警示牌,让人毛骨悚然。过去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地雷等爆炸物多达130多万枚。 30多年草木生长,雨浸风蚀,难以计数的爆炸物静静潜伏,吞噬着一切进入禁区的生命。战争遗留下来的雷患,让一个个村寨成了“地雷村”。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搜排出的部分地雷和爆炸物。

  土生土长的猛硐乡长盘院华介绍说,“猛硐境内雷场面积达14平方公里,涉及耕地多达2万余亩。因为雷患,几千亩茶园30多年来无人敢涉足半步。密布的地雷威胁着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深深地制约着边疆地区建设的发展。全乡被炸死、炸伤的群众有1000多人。”

  说起地雷,54岁的麻栗坡县猛硐乡乡民盘金良既恨又怕。1993年和2016年,他在草果地劳作时两次触雷,前一次炸掉右腿,后一次炸掉左腿。扫雷队入驻当地后,再也没有群众炸死炸伤。没想到,这回是扫雷战士血洒雷场。“他是为了我们负的伤啊!”老人流泪道。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麻栗坡县猛硐乡坝子村雷伤群众盘金良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麻栗坡县天保镇马嘿村雷伤群众

  “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继中越边界第一次、第二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后,201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启动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

  自扫雷大队入驻当地后,再也没有群众炸死炸伤。如今,边境线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经移交到群众手中,老百姓在国境线的山林里套种经济林,扣林山到老山的旅游环线公路也正在修建中……人民群众正搭乘经济发展的快车,共享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红利。

  杜富国负了重伤以后,猛硐乡乡长盘院华几度哽咽:“扫雷官兵来到我们这,付出太多,他们是当代的老山英雄。” 如今,在杜富国和他的战友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乡亲们种下的苞谷、草果等作物,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练就真功夫:学好专业知识“手中枪”

  2015年,部队选拔骨干组建扫雷大队。谁都知道扫雷危险,杜富国却依然递交申请。和杜富国同年入伍、同在一个团、同时参加扫雷的一班战士许猛至今记得杜富国在车上说的话:“当兵能参加扫雷,有意义。”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山高坡陡,扫雷官兵利用安全绳保护在265号界碑雷场作业。黄巧 摄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为了节约时间,扫雷三队官兵在雷区附近简单就餐。

  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杜富国(中)往雷场背运扫雷爆破筒。杨萌 摄

  杜富国文化底子薄,韧劲却足。他很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专业知识是上雷场的“敲门砖”,是扫雷兵的“保命经”。为了早日上雷场,他开始了“士兵突击”。他把知识要点写成小纸条、制成小卡片,将书本卷进裤兜,随时随地翻阅。每晚熄灯后,杜富国搬个板凳,在走廊灯下补习。

  探雷器,是扫雷兵的“手中枪”,“学会5分钟,学精得5年”。杜富国将各种金属物埋了排、排了埋,把训练场的土地翻了个遍。他还和战友“背靠背”对抗,请别人随意埋设铁钉、硬币、弹片,通过斜放、深埋、混合、缠绕增加难度,以此训练“听声辨物”本领。经年累月,他熟练掌握了10多种地雷的排除法,将探雷器练成了“第三只手”,准确探识地雷埋设位置,分辨地雷种类,精准安全拆弹。

  “一名优秀的扫雷兵,不是天生具备。”杜富国在笔记本中写着这么一句话。他如同“创客”,打破“逐点逐片平行爆破”作业方式,探索开道划片爆破、多人多块同步作业的方法,提升了爆破效率,被称为“田字切割法”;他制作了10多种装运沙箱,大大提升了雷场搬运效益和安全系数。

  杜富国成为扫雷骨干后,常对战友说:“技术不过硬,就是拿自己生命开玩笑。”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说:“杜富国在雷场上总说‘让我来’,这不是口号,而是水滴石穿的积淀,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扫雷兵的骄傲:大喊一声“让我来”

  刚转业的原队长龙泉,听到杜富国负伤的消息很难过,“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的是,杜富国排雷技术好、心理素质好,“怎么会是他?”不意外是因为,杜富国排雷时总是“让我来”,杜富国经历的风险是其他战友的数倍。“他是我们扫雷兵的骄傲!”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说。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杜富国(右)与战友艾岩进行搜排作业。杨萌 摄

  杜富国负伤后,和他一起经历生死的同组战友艾岩,每天依然在扫雷,他也害怕面对战友的父母、妻子。起初,他只知道富国失去了双手,等双眼球被摘除的消息传来时,他寝食难安:“我一周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耳边就听到爆炸声。”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扫雷间隙,杜富国靠着大树在雷场小憩。黄巧 摄

  “他自己伤那么重,却仍然惦记战友的安危。”在医院护理杜富国的分队长张波说,杜富国清醒后,多次问同组战友艾岩有没有受伤。

  杜富国和艾岩在雷场上是生死搭档,在生活中是好兄弟。艾岩来到扫雷四队后,一直是杜富国带他作业,手把手教他排雷。艾岩记得自己第一次上雷场时,心里忐忑。杜富国让他踩着自己的脚印走。每次遇险情,杜富国都让他退到安全地域,自己独自上前处置。“他说‘让我来’,虽说是因为他技术好,更多的是不想让我冒险。”艾岩说。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杜富国(左)排除了1枚反坦克地雷。杨萌 摄

  “你退后,让我来!”时隔1个多月,杜富国在雷场上的这句话,依然在战士艾岩耳边回响,他眼眶红了:“是他救了我的命。”

  在山高坡陡的雷区,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扫雷设备也派不上用场,扫雷兵只能用探雷器扫、用手排。谁多排一颗雷,承受的危险就多一分。这个浅显的概率原理,任何扫雷兵都清楚,杜富国却总是让同组作业的战友退后,“让我来”。

  扫雷英雄:人民不会忘记

  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更多人的心。连日来,云南文山、红河以及杜富国的家乡贵州遵义等地的党委政府慰问团和各界群众,络绎不绝前来医院探望,病房走廊里摆满了认识和不认识的乡亲送来的鲜花。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看到重伤在床的杜富国,赶来探望的群众纷纷流下了泪水。

  那天一大早,作为猛硐人民推选出来的代表,李云孝、钟仙红等人穿上最隆重的民族服装,带上鲜花、自家土鸡蛋、当地特产,冒着瓢泼大雨和浓雾,一路颠簸近7个小时,赶到医院探望英雄。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看到病床上的杜富国时,她们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他可是我们的大恩人呀!”

  “他是从湄潭走出去的普通人,但是他干的事却不普通……”在湄潭兴隆镇天城中学,杜富国的初中老师李胜正在上一场特殊的课。她以杜富国的英雄事迹为榜样,教导学生们成为一名有英雄信念的人,勇于担当、坚守执着。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扫雷场移交仪式上,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手拉着手徒步验收已扫雷场。彭希 摄

  失去双眼的杜富国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给边民带来的是光明。这群年轻的90后士兵,他们用中国军队特有的“手拉手”方式给乡亲们移交雷场土地,乡亲们种下的玉米开始收获;他们用汗水和鲜血浸染的口岸通道,满载货物的卡车川流不息;他们战斗过的这片南疆热土,语言不通的乡亲给他们最真的笑脸,老师要求所有学生见到他们必须敬礼。

  “不管什么结果,都有家人陪着你,我们一起面对。”负伤20多天后,在父亲杜俊的鼓励下,杜富国逐渐接受了自己失去双眼双手。经过多次手术,杜富国恢复较快,可以在战友和父母、妻子的陪伴下离开病房,到楼下散散步、晒太阳了。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扫雷场移交仪式上,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和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村民共同种下南洋杉。彭希 摄

  杜富国再也无法用眼睛看到祖国的美丽河山,也无法用眼睛看到最后一块雷场移交。但他和战友们三年来征服的57.6平方公里雷区,如今已变成田园。他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的“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精神,已深深地印在了这片土地,印在了祖国和人民的心田。

  ……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记者手记:血肉之躯扫雷患

  如果不是记者亲自前往杜富国受伤的雷场,真的难以想象雷场周边的自然环境有多么的恶劣艰险,杜富国以及他的战友们每天扫雷承受着怎样的生死考验。这群90后的扫雷士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为南疆人民扫除雷患,保护一方人民平安。这不是影视剧中的桥段,而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现实中和平年代的真人真事,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扫雷英雄杜富国在任务面前、生死关头,对战友说“让我来”。他任务当头冲锋在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生死一线舍身相挡,在岗位战位用“负重前行”换来“岁月静好”,以“让我来”的精神践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忠实履行使命任务,在强军兴军征程上谱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壮美诗行。

[责编:张璋]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亚太峰会开幕倒计时1天

  • 北方多地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