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引 言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上强调,“要强化训练保障,优化布局、完善要素、创新方式,构设逼真练兵环境,加快构建高水平训练保障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训练保障体系构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以联为纲,一体构建训练保障布局
现代战争是体系和体系的对抗,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联合作战呼唤联合训练,要求实施一体化的联合训练保障。为此,应坚持以联为纲,一体化构建训练保障总体布局。
构建“纵向贯通、横向互补”的训练保障组织布局。训练保障组织,是确保训练保障运行的前提。纵向上,着眼为战略战役训练、战区联合训练、军种融入联合训练提供有力支撑,优化各级训练保障机构设置,强化各级训练保障统筹规划和资源调配功能,确保训练保障指令畅通;横向上,聚焦战区联合训练、军种互为条件训练,健全战区联合保障机制、军种互为保障机制,区分职责、明确分工,构建“联合主导、军种配合、互补支撑”的训练保障格局,确保不同战区、同一战区不同军种之间无缝对接,达到训练保障效益最大化。
优化“联合引领、分级分类”的训练基地场地布局。训练基地场地,是保障训练正常进行的基础。当前,外军普遍重视构建满足各级各类训练的训练基地场地体系。借鉴外军经验,应注重调整优化训练基地场地布局,适时建立地幅足够、功能强大的大型训练中心,精心打造聚焦联合、引领军种的联合训练基地,整合优化匹配任务、融入联合的军种训练基地,拓展修建全域分布、满足需要的部(分)队训练场。
打造“全域分布、内聚外联”的训练保障力量布局。训练保障力量,是确保训练保障运行的保证。一体化联合训练组织复杂、保障困难,训练地域从内陆到边疆、从高寒山地到热带雨林无处不在,训练保障具有广域分布性;训练空间涵盖陆、海、空、天、电等各个领域,具有多维关联性;训练对象包括联合作战体系内的各种作战力量,训练保障具有多元复杂性,单靠受训部队自身力量保障难以达成训练目的。为此,应依托训练基地和联勤保障单位,建设全域分布、随时响应的专业化训练保障力量;依托勤务支援保障部(分)队,内聚形成素质过硬、胜任任务的伴随化训练保障力量;依托训练区域周边社会保障资源,外联形成功能互补、军地结合的社会化训练保障力量。
着眼体系重塑,系统完善训练保障要素
训练保障是军事训练体系的分系统,其自身又是一个由保障内容、标准、管理、方法等多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训练保障体系。随着军事训练的加速转型,原有的训练保障要素构成及其内在关系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应着眼训练保障体系重塑,系统完善训练保障要素构成及功能。
优化训练保障内容。训练保障涵盖领域广、涉及内容多,应统筹考虑不同对象,优化整合相近内容,增设新兴新质部分,构建新型训练保障内容体系。要主动适应军事训练需求,突出主战武器装备、新质力量、新型装备的配套训练装备保障。规范作战训练大数据建设,强化实兵演训数据积累,推进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及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源保障。
规范训练保障标准。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化。全面加强实战化训练保障,训练需求是牵引,保障标准是支撑。当前,训练保障要素不断增多、任务日益复杂,专业分工更加精细,推行训练保障标准化是大势所趋。应以训练保障资源配置标准化为突破口,调整完善训练保障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工作体系,整合基础性训练保障标准,补齐专业性训练保障标准,建强通用性训练保障标准,拓展新领域训练保障标准,强化标准的指导、规范、约束和控制功能。
完善训练保障管理。高效管理出保障效益。应进一步规范保障需求提报机制,按照“找准需求、分类汇总、逐级提报、分级掌握”的原则,精准分析训练资源需求,分类逐级统计提报,确保需求提报的规范性、匹配性。完善训练保障统筹机制,通盘考虑各级各类训练资源需求及现状,结合战略战役训练、战区联合训练、军兵种训练实际,科学区分优先保障等级,统筹使用各类保障资源,组织实施训练保障行动,确保训练保障的协调性、高效性。
转变保障理念,创新运用训练保障方式
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必须改变封闭式保障、固定型保障等传统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军事训练要求的保障新理念新方式新方法。
强化全域保障理念,创新运用跨区接力保障。提升部队全域作战能力,需要强化远程跨区训练。参训部队机动地域从熟悉转向陌生,机动方式从平面转向立体,兵力投送从近距转向横跨数省(区),自身保障较为困难,应按照战训一致原则,根据训练需求和战区区域划分,利用机动区域内联勤保障单位及沿途相关训练保障力量,构建一体化训练保障网络,实施集约化、配送化、物流化、分发化保障服务;建立联动训练保障协调机制,明确异地联动训练保障任务分工,做到战区间联动训练保障无缝衔接,保障任务区域间顺利接力传递。
强化开放保障理念,拓展运用军地保障资源。应争取地方在训练场地建设、训练资源保障等方面的支持,确保训练保障有效实施;发挥军地双方保障优势特长,以优化训练资源配置为目标,利用地方交通、物资、维修、供水、医疗等方面的军地通用条件实施保障;借助军工企业、地方企业技术优势,不断创新发展训保手段,研发升级各类训练支持系统,搞好演训过程中系统技术保障,确保训练高效运行。
强化精确保障理念,探索运用智能自主保障。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具有保障需求自动分析、保障任务自动规划、保障资源自动匹配的智能化训练保障规划系统平台,确保训练保障的精确性、自动性。吸收借鉴现代仓储与配送管理先进理念与做法,搞好训练保障需求预测和保障物资器材预置,利用专业配送力量、无人配送平台实施直达配送,切实打通训练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增强训练保障行动的自主性、高效性。
聚焦未来战场,逼真构设实战练兵环境
构设逼真练兵环境,是确保实战化训练落地的重要基础。应借助先进技术手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选择特定自然环境,建设逼真战场环境,切实让受训部队在近似实战环境中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身临其境感受作战环境带来的实战压力。
紧贴作战任务选择真实的自然环境。着眼未来战场建设,分析当地气候、地形、植被、水系等条件,采取战场位移的方式,选择自然条件接近的地域开展针对性训练,使受训者在不同地域经受严寒、酷暑、多雨等恶劣气候考验,感受在丛林、沼泽、山地、沙漠等特殊地形作战的艰难,增强受训官兵对未来作战的适应性。
突出训练效果构设逼真的作战环境。运用虚拟仿真、智能模拟、隐身伪装等技术,采取实装构设与模拟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实际构设阵地、工事和障碍物配系,模拟营造声、光、人员伤亡、建筑残垣等特效场景,磨炼受训官兵品格意志;运用性能先进、功能齐全、系统配套的电子模拟系统,或者借助电子对抗、信息保障、网络攻防力量等,提供地面、空中不同性质、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电磁信号,构设全程干扰的复杂电磁环境和实时威胁的网络对抗环境。
着眼复杂情况构设相似的社会环境。能否有效处置战争中的危机与突发事件,往往决定着战局的最终走向。外军的一些训练基地往往会采取雇佣群众演员的方式,模拟可能出现的社会场景和突发情况,对其在作战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进行演练。为此,应着眼有效处置各种复杂情况,针对不同作战对象、不同作战地域、不同突发事件构设不同场景,使受训部队官兵熟悉掌握作战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与当地人和社会媒体的接触对话技巧,有效提升官兵处置复杂情况的能力。
(作者:王云宪,单位: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