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高玉华工作室”是个僻静的山间小院,院里几间库房,距离高玉华所在中队营区不到5分钟的车程。只要没有任务,这个黑瘦的老兵每天都会早早来到这里,一待就是一天。对他来说,这里不仅仅是单位的“创新孵化器”,更是他将一身本领传承给更多官兵的所在。
高玉华,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一中队一级军士长。他不仅精通50余种装备的操作与维修,是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而且在50岁的年龄依然达到军事体育特2级水平!
近日,这位“兵教头”被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荣誉称号。
一封价值百万的延期服役申请书
一笔一画签名、重重按下手印,高玉华再次向组织递交了延期服役申请书。多留高玉华一年,意味着部队可以节省维修经费上百万!
记者问百万是否有些夸张,中队长叶康远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大项巡诊维修先不算,人家老高敲一锤子就值7000元。
去年梅雨季,大队勤务保障连一辆封存启用的挖掘机发动后只冒烟不动弹。连队束手无策找来地方修理厂师傅,经过一番鼓捣,结论是变速箱出了问题,光拆卸费用就要7000元,如果要修,钱另算。
就在大家讨价还价的时候,只见高玉华围着挖掘机转了几圈,找了个大锤,朝着刹车片的位置轻轻一敲,“啪”的一声,再一发动,挖掘机竟开走了。
地方师傅当场就懵了,又羞又恼,一句话没说悻悻而去。官兵们也看傻了眼,追着高班长问到底咋回事?老高轻描淡写地说:“没啥,就是最近下雨比较多,刹车片生锈抱死了。”
老高并非天赋异禀,之所以技术好也是点滴积累出来的。去年疫情期间,高玉华休假归队后按照防疫规定需要隔离15天。和大多数被隔离的战友不一样,老高没有看电影、打游戏,而是抓住这宝贵的时间解锁了一项新技能——新型配电柜维修。
凭借高超的维修技术,高玉华获得了一个特殊“待遇”——宿舍里装了一部专线军内长途电话。这是一条“大型机械故障诊断热线”,用来为分散在千里之外的战友提供技术咨询。
有一次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高玉华从睡梦中惊醒,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急切又带着哭腔的声音:“高班长,我们一台发电机的喷油泵卡死了,现在这个供电系统全部瘫痪,演习凌晨就要打响,所有维修人员都上了也没弄好,怎么办呀?”
“别慌,你这样……”高玉华仿佛就在现场一样,对着电话指导演兵场上的战友排除了机械故障。
“再不学习,就要被战场淘汰”
自从高玉华在全军出了名,登门学艺的络绎不绝。这件事迅速引起了原广州军区的高度关注。2012年,原广州军区特批设立了“高玉华工作室”。
工作室开设后,高玉华决心将这里建设成单位的“创新孵化器”。
有一次机械故障巡诊,接连几个单位转下来,高玉华发现柴油机高压油泵减压阀座损坏的比较多。刨根问底一查,发现战友们在拆卸减压阀座时,因缺少专用拆卸工具,只能用螺丝刀硬撬,拆装几次后,减压阀座就磨损得无法使用。
“这可不行!真要打起仗来,不仅影响拆卸效率,而且高损耗率很容易造成零件的短缺。”巡诊归来,老高和几个战友闷头在工作室干了半个月,琢磨出了便携式拆卸减压阀座扳手,使用后拆卸时间从2分钟缩短至10秒钟,减压阀座的平均寿命延长了2年。
随着我军装备设施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向自信的高玉华也有了本领恐慌。他说:“再不学习,就要被战场淘汰。”
大学生士兵李明扬是四川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编程高手,一天他跟着高玉华训练完当天的科目,被高玉华留下。只见老高眼神真诚地说:“小李,我想拜你为师,学习编程。”李明扬瞪大了眼,年龄比自己父亲还大的班长拜自己为师,如何担待得起。老高不依不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咱俩可以互拜老师,我教你柴油机,你教我编程。”
学习编程和自动化,老高付出的努力最多,从一指禅到运指如飞,从一脸懵到一看懂,高玉华整整学了两年多。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不善言辞的高玉华“朋友圈”发的不多,6年一共发了6条,最近一条是他转发的习主席的新年贺词。他觉得这八个字既是对自己32年军旅生涯的生动诠释,又是对自己最好的激励。他说,“只要组织不撵我,我愿意干一辈子。”(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