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记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二大队大队长杨富祥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记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二大队大队长杨富祥

来源:新华网2021-08-13 08: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把忠诚镌刻在天路上

——记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二大队大队长杨富祥

  新华社西宁8月12日电刘新、朱晨耕、贺永军

  铁轨,穿越戈壁、盐湖、雪山,伸向天边。

  大雪茫茫,一队全副武装、身着荒漠色迷彩服的武警官兵正艰难行进。

  杨富祥和战友背着装具,深一脚、浅一脚,不一会儿就成了“雪人”。

  “扑通!”一名战士脚下踏空,没入近两米深的雪坑。战友们伏在地上,合力把他拽了上来。此时,所有人都气喘吁吁,嘴唇发紫……

  这条路,杨富祥走了整整15年,总巡逻里程3万多公里。

  杨富祥(前)和战友在昆仑山隧道沿线巡逻(7月27日摄)。新华社发(杨浩 摄)

  杨富祥今年39岁,是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二大队大队长。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时,他和战友上了山,主要任务就是确保铁路安全畅通。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由西宁绵延到拉萨,其中格尔木至拉萨段海拔4000米以上路段达960公里,常年冻土路段超过500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线路里程最长、运行环境最为恶劣的高原冻土铁路。

  2006年,杨富祥主动申请到三岔河特大桥巡逻中队,担任排长。此地的险恶,远超他的想象:三岔河海拔约4050米,植被罕见,空气含氧量仅有海平面的60%,就算是夏季,仍不时飘起大雪。

  杨富祥(前)和战友在三岔河特大桥巡逻(7月27日摄)。新华社发(杨浩 摄)

  杨富祥永远忘不了他的第一次巡逻:才走几步,就头疼欲裂,心脏猛跳,脚下像踩了棉花。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缓不过神。

  杨富祥一夜无眠。

  第二天一早,他再次迷茫地踏上巡逻路。中途休息时,他正望着灰暗的天空发呆,一列火车从身旁铁路驶过,司机鸣笛向官兵们致敬……

  “就在那个瞬间,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杨富祥回忆道。

  从此,杨富祥在这片荒凉之地扎下根来。他脸上有了“高原红”,指甲也开始凹陷,却时常说:“这才是高原军人的标配。忠诚,就在于坚守!”

  2009年,杨富祥和妻子张小红步入婚姻殿堂。虽在一个省,但两人相隔1200多公里,杨富祥任务重,见面都成了奢侈的事情。

  然而,命运却捉弄着这位坚强的汉子。2010年9月,张小红上班途中遭遇车祸,被汽车碾压左腿。为保住生命,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

  在外执行任务的杨富祥立即请假往家赶。当他火急火燎地冲进医院时,妻子还躺在病床上,憔悴得不成样子。

  两人哭得稀里哗啦,他拉着张小红的手说:“我亏欠你太多。”

  洗衣做饭、讲笑话、陪着学习使用假肢……杨富祥想尽办法减轻妻子的痛楚。

  眼看休假就要结束,杨富祥想请示续假,但又想到山上的执勤任务很重,同样离不开他,手里的电话几次拿起又放下。

  张小红了解丈夫的心思。她坚定地对杨富祥说:“家里还有父母能照顾我。你安心回去吧,勤回来看看我就行。”

  那天,杨富祥的日记本上布满泪痕,他写道:舍小家为大家是高原军人的本分。忠诚,就意味着奉献!

  杨富祥回到了山上。

  2014年6月,昆仑山隧道北出口因暴雨发生严重山体滑坡。泥沙裹挟石块将轨道掩埋了20余米,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影响整条青藏线的运行。

  下一班火车还有不到1小时进入隧道,来不及调动大型机械设备了。

  “跟我上!”杨富祥抄起铁锹,第一个冲进去。

  杨富祥为新兵进行战术示范(7月28日摄)。新华社发(杨浩摄)

  暴雨倾盆,海拔近5000米的隧道口,30余名官兵不顾寒冷缺氧和不断滚落的碎石,肩扛手抬、打桩拉网,甚至直接用手刨,碎石割得手上全是口子。突然,一块半人高的石头从山上滚落,径直奔向人群。杨富祥一个箭步,推开了路旁的战士……

  “队长!”一声惊呼,所有人扭头望向杨富祥:他右腿被石头砸中,鲜血刹那渗透迷彩裤。看到大家停下,杨富祥急得直摆手:“别管我,抓紧干!”

  20多分钟后,险情终于排除,杨富祥却脸色煞白,瘫坐在地上……

  2020年,杨富祥带领官兵巡逻时,远远发现几头野驴在铁路附近游荡。

  下班列车快要来了!他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连哄带赶,将野驴驱离了铁路。

  杨富祥介绍,附近野牦牛、野驴等野生动物很多,受到惊吓可能会冲撞铁路护栏,如果它们撞破护栏和列车相撞,将会造成严重事故。

  长期在高原战斗,杨富祥患上多种疾病,每天光药就得吃一把。单位再次想给他调整岗位,他却说:“我顶得住!”

  杨富祥(前)进行刺杀训练(7月28日摄)。新华社发(杨浩摄)

  2017年,成为大队长的杨富祥有了新目标:带动更多人在这里扎根。

  为了增强官兵高原适应能力,杨富祥多次请教医生,改造室内训练馆,协调建设军营氧吧。每年开春,他带着官兵翻土松地、栽种树苗。他希望新战士和这些树一样,在这里淬炼成长。

  在执勤二大队,老兵都要给刚下连的新兵讲天路上的故事,其中一半都与杨富祥有关。杨富祥带着官兵在营区石头上雕刻上“忠诚”二字,深情地说:“15年的高原生活使我懂得,忠诚更是一名高原军人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

  据统计,15年间,杨富祥带领官兵排除各类险情100余次,守护15万余趟列车安全通行,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所带中队被武警部队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邕江引水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链发力”、促进“环环相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愈发清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24-12-03 16:02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