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攀登者陈薇:不畏风雨,携手团队,为守护每一个生命拼尽全力
首页> 军事频道> 军旅人生 > 正文

攀登者陈薇:不畏风雨,携手团队,为守护每一个生命拼尽全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1-08-25 09: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陈薇的脸上再一次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是一个攀登者在征服种种艰难险阻登上又一座山峰后露出的笑容,是一名军人在险象环生的战场上将战旗插上高地后胜利的笑容——

  攀登者

  ■朱金平 张振威

  2020年9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

  颁奖时,陈薇一身戎装,走上前郑重地行了个军礼。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为军队立了功!”

  作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薇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演绎着一名女军人的英雄交响曲。

  在疫情肆虐的暗夜中,她就是一道闪亮的光。

  “既然这是我的选择,是国家和军队的需要,对一个军人来说就没有什么害怕不害怕的”

  那是一个令人惶恐不安的春天。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开始传播和蔓延,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一时间人们谈“非”色变。

  危难关头,人民解放军迅速出击。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火速建成后,人们最期待的是找到病毒的来源,尽快研制出有效药物。

  谁来挑头担当此任?陈薇。接到命令,她立即率领团队奔赴小汤山,展开对“非典”病毒的追踪及相关疫苗研发的战斗。

  时间就是生命!她一头扎进实验室,用使命、激情与意志,同“非典”病毒展开争分夺秒的战斗。

  通过一次次试验,她用事实证实了自己研发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对“非典”有抑制作用。当年的4月28日,这个阻击“非典”的药物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获准进入临床。

  消灭敌人先要保存自己,作为抗击“非典”战场上的医务工作者,首先必须防止被病毒感染。时不我待,陈薇又与全室工作人员连续奋战20多个昼夜,生产出批量产品,送到小汤山医院。当时,采用这种紧急喷雾剂进行防护的1.4万名医务工作者,无一人感染“非典”。

  那一年,她37岁,风华正茂,已从军整整12个年头。十年磨一剑,她从一个热爱浪漫的文艺女青年成为一名勇敢走向军事科研战场的女军人,一切并非偶然。

  1988年,作为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一名优秀毕业生,陈薇被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学位。3年学成后,她放弃到南方一家待遇优厚的著名生物医学公司工作,携笔从戎,成为一名军事科研工作者、一个冲锋在生物战场上的战士。

  当初,陈薇的同学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时尚又文艺、曾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的聪慧女孩,会义无反顾地走向军营。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天起,陈薇就深深明白,自己选择了这条人生道路,就意味着选择了国家和军队的需要,也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和牺牲。

  从此,在生物研究领域的天地里,陈薇把自己钉在冷板凳上,与寂寞为伍,与孤独为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青春和激情倾注在实验室冰冷的试剂器材和枯燥的实验操作中。

  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陈薇正在实验室工作。远处的爆竹声频频传来,灿烂的焰火照亮了五彩缤纷的夜空,家家团圆过年的欢声笑语对比眼前的清冷寂寞,陈薇突然无比想念家人,她忍不住抽空回了一趟近在咫尺的家。谁知返回实验室一看,自己正在从事的一项细胞实验发生意外,两个月的试验心血化为乌有。顿时,自责的泪水奔涌而下,她忍不住放声大哭。从此,她不敢轻易离开实验室,也很少在夜里12点之前回家。

  孩子出生才一个月,她就走进了实验室。当年参加抗击“非典”时,她连续100多天没能看看家人和孩子,心中充满思念和愧疚。一天晚上,当4岁多的儿子在电视上看到陈薇的形象时,竟扑到屏幕上亲了亲好久未见的妈妈。在电话里听说这一幕时,陈薇禁不住潸然泪下。

  年复一年,实验室工作清苦寂寞,陈薇也有过痛苦彷徨,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她边工作边深造,先后获得了生物学和医学博士学位,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继而又担任了博士研究生导师,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从此,她开始带领一批军队科研工作者开展重大抗病毒工程技术的科研任务。

  与病毒斗争的战场上,陈薇从未退缩畏惧,而是像奔赴战场的勇士一样,勇往直前,舍生忘死。当有人问陈薇害怕不害怕时,她淡然一笑,回答说:“既然这是我的选择,是国家和军队的需要,对一个军人来说就没有什么害怕不害怕的。”

  “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小小的病毒,肉眼看不见,却时时刻刻危害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它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也不分种族,无孔不入。一波病毒被打败了,另一波病毒又会在不经意间掀起狂涛巨浪。

  2014年,一种被称为“埃博拉”的病毒在西非大陆暴发,迅即蔓延至多个国家,并很快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得病者致死率高达50%至90%,引发全球性恐慌。对于医疗资源非常欠缺的非洲来说,如果扑救不及时,后果难以预料。

  时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某研究所所长的陈薇临危受命,毅然前往非洲一线,同埃博拉病毒决斗。

  鉴于这种病毒极强的传染性,她已深刻认识到,“埃博拉离我们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救助非洲兄弟就是救助我们自己。

  埃博拉的肆虐让非洲许多地方成了人间地狱。一到非洲,陈薇就马不停蹄地展开工作。为了做好临床试验,她来到塞拉利昂一家孤儿院。当发现这里有48个孩子的父母亲人全部被埃博拉病毒夺去了生命时,她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如果这种病毒继续逞凶,就会有更多的家庭消失,会有更多的孩子成为孤儿。

  陈薇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在孩子面前,她的内心是柔软的。她动情地对队友说:“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正是这样的无私大爱激励着陈薇和她的团队一次又一次攻坚克难,埃博拉疫苗最终研制成功。这让深陷埃博拉病害的非洲人民看到了战胜疫情的曙光,也保护了当地中国维和官兵的生命安全。

  非洲媒体发表文章,称赞陈薇是“埃博拉病毒的终结者”。热情感恩的非洲友人,把她抛到空中庆贺。这一刻,她是幸福的、自豪的,因为她把自己的爱献给了天下许许多多的孩子、挽救了千千万万个家庭。

  因在抗击埃博拉病毒中的突出贡献,陈薇荣获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荣誉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付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薇介绍说:“我做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做了10年,做重组埃博拉疫苗又是10年。一转眼,20年就过去了。”

  在一个接着一个的10年里,陈薇和她的团队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以朴素而虔诚的姿态,在一次次战胜病毒的战斗中朝着生物安全科研的高峰奋勇前进。

  让陈薇感到欣慰的是,受自己的影响,儿子上中学时,就主动申请到西非做志愿者,长大后更是同母亲一样,选择了微生物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表示,自己要像母亲一样“战斗”,将青春奉献给祖国。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这是“九州通衢”、经济繁荣的武汉,常住人口超过1500万。就在市民们准备欢度2020年新春佳节之际,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

  武汉告急!湖北告急!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医疗救援队,从四面八方迅速向武汉集结。

  疫情就是命令!1月26日,正值农历大年初二,在这样一个阖家团圆共庆佳节的日子里,陈薇却受命出征,紧急带领军事医学专家组奔赴武汉。他们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课题,火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第一时间与军地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在乘车往返医院的路上,陈薇看到许多隔离在家的武汉市民透过玻璃窗,神情凝重地望着他们乘坐的军车,望着前来拯救这座城市的医务工作者。那充满渴望的眼神,让她顿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在陈薇的指挥下,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短短24小时内迅速搭建起来。在这个实验室里,她通过反复试验,使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而核酸检测,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当时的武汉病毒核酸检测需求量非常大,迫切需要提升日检测量,这一成果发挥作用正当其时。

  但此时的疫情还在加剧,要从新冠病毒的淫威下救治病人,时间十分紧迫。陈薇知道,疫苗是抗击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她率领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集中力量争分夺秒开展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她领衔的新冠疫苗研制团队,被视为疫苗研发的“种子选手”。

  陈薇带领团队,没日没夜、通宵达旦地做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他们以心血和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生机。

  与病毒狭路相逢,胜利最终属于那些坚韧不拔、舍生忘死的攻关者。2020年2月26日,在陈薇54岁生日那天,第一批疫苗终于下线。当她拿到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时,多日没有舒展的眉头有了笑意。然而,这只是成功的开始。

  “我先试打,半小时后如果我没事,你们再打。”陈薇一脸平静地撸起袖子以身试药,率先接种刚刚研制成功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那一刻,大家紧张地屏住呼吸,以敬佩而又关切的目光见证着这庄严的一幕。完成接种后,还有30分钟的观察时间,钟表上每分每秒的转动,都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心。终于,难熬的半个小时过去了,她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随后,军事医学专家组其他6名成员也相继完成接种。陈薇与队友这次备受瞩目的应急接种试验,为疫苗临床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一手数据。20天后,她的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际上首个启动临床试验的疫苗。

  好消息相继传来。参加Ⅰ期临床疫苗接种试验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4月12日,该疫苗又成为当时全球率先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相关试验结果随后发表在了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上。8月11日,该疫苗获得国家专利授权,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并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紧接着,这个疫苗进入Ⅲ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当陈薇的形象终于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时候,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她的老妈妈,突然发现原来一头黑发的女儿,头发竟然花白了。目睹这一幕,老人家不禁泪水涟涟……

  谈起新冠病毒疫苗科研攻关的艰辛,一向坚强的陈薇也不禁流下泪水:“难,实在是太难了!”但是,她又坚定地对领导和战友们说:“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陈薇获颁“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2021年2月26日,由陈薇领衔研发的疫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在常人看来,她的任务已经完成,但自我满足绝非她的性格。能不能让老百姓对疫苗的安全感更强一些、使用更方便一些,疫苗产能可不可以再高一点,她坐在实验室里陷入了沉思。

  又是不眠不休地探索,又是百折不挠地试验。经过陈薇团队日复一日的集体攻关,全球首款雾化吸入新冠疫苗在2021年8月初成功推出!使用这种疫苗,人们不必忍受肌肉注射带来的不良反应,只需要通过雾化吸入,便可获得黏膜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三重保护。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民众的接种意愿,而且单次吸入剂量仅为肌肉注射剂量的1/5,相当大幅度地提高了疫苗产能,此外还解决了大批尖锐医疗废物的处理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

  陈薇的脸上再一次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是一个攀登者在征服种种艰难险阻登上又一座山峰后露出的笑容,是一名军人在险象环生的战场上将战旗插上高地后胜利的笑容。

  “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这是我作为导师的使命和职责”

  一项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方队的支撑。

  作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一支团队领衔科学家,陈薇不仅个人在病毒研究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注重用事业凝聚人心、用平台锻造人才,边研究抗病毒疫苗,边培育中青年专家。

  在陈薇的眼里,她与她的团队成员、与她的学生,不仅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更是亲密无间的家人。陈薇的学生和同事们对她有这样的评价:“永远诲人不倦,永远鼓励创新,总是及时把国内外最前沿的有关医学理念和信息共享给大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她总是尽可能地为学生们搭建平台、拓展空间。

  多年来,陈薇一直关心着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进步,通过所里定期召开的“新思会”,了解他们的专业特点和优势特长,对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进行精准指导,鼓励他们大胆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解决问题,倾力打造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科研团队。

  学生李芮桦说:“陈老师待我们年轻的科研人员像待自己的孩子,不仅记得住每个人所学的专业,还能准确说出所有人毕业的学校。”

  研究员张晓鹏是陈薇带出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他至今仍记得自己十几年前刚刚进入实验室,在陈薇的悉心指导下完成蛋白纯化实验的动人场景。他说:“导师的言传身教,让我走好了科研生涯的第一步。从那时起,‘细致、认真’几个字,就刻在了我的骨子里。”而张晓鹏也由于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的突出表现,成为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的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中的一员。

  迟象阳、董韵竹和张梦瑶三位女研究生,是陈薇团队里的“三朵金花”。2020年初,她们随陈薇一道前往武汉抗击新冠疫情,在陈薇的鼓励和感召下,她们拿出“拼命三娘”的精神,全力以赴参加到防疫工作中来。为了尽快完成核酸检测,她们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习惯了找个地方“眯一会”,习惯了“沾床就睡”……在陈薇的悉心指导下,迟象阳将自动化和微生物研究结合起来跨界攻关,主动受领搭建单细胞技术平台的任务,成功研发抗体基因平台,为后续应急科研攻关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这是我作为导师的使命和职责。”“我希望他们到各个领域发展,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是陈薇发自肺腑的声音。她总是毫无保留地指导自己的研究生,而她的学生们也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导师的认可,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大奖。

  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08年汶川抗震防疫与奥运安保,从2014年重组埃博拉病毒疫苗走进非洲到2020年研发出全球首个重组新冠病毒疫苗,陈薇和她的团队不仅拿出了成效卓著的科技成果,更挽救了无数宝贵的生命。

  这一切,源自陈薇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源自她对科研创新葆有最质朴与最澄澈的笃定。在攻克病毒的道路上她不畏风雨,携手团队,为守护每一个生命拼尽全力……

  作为军人,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打仗,一个是准备打仗。“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要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这是军人应有的追求,是科研工作者分内的担当!”这段独白,是陈薇从军以来笃定追求的真实写照。她要让自己的团队在寂寞的岁月中,摒除一切杂念干扰,迎接各种未知病毒的挑战,并在每一次祖国、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上演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时速”,做好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体验民俗风情 感受欢乐侗年

  • 缤纷冬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这是智能滴灌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量,既让植物不缺水,又能节省水资源。”日前,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慧泉小学,一群小讲解员正在向大家讲解智能滴灌系统的奇妙之处。
2024-11-28 02:50
11月27日10时,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光传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1-28 02:50
走进永川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一个巨大的视屏映入眼帘。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电子地图及城市各领域管理问题处置进展,大厅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置,整个永川区的城市运行状况一目了然。
2024-11-28 02:45
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记者看到一座座农家屋舍的外墙都装有一台设备,连着地埋井,旁边还放着三块光伏板。迎着寒风,记者走进村民康凤英家,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2024-11-28 02:40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副教授董二宝课题组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于欣格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光栅结构色的触觉感知新方法。
2024-11-27 09:42
清晨,夜晚的寒气还未完全消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六团新开岭镇的青蟹养殖基地旁就围满了人。随着一声令下,捕捞工作正式开始。工人们熟练地捞起蟹笼,一笼笼肥美的青蟹被拉上了岸。
2024-11-27 01:55
26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办的“中国天眼”(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24年11月,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2024-11-27 02: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