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来丹东,看退役丹东舰,听丹东舰副枪炮长讲舰史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视点 > 正文

来丹东,看退役丹东舰,听丹东舰副枪炮长讲舰史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5-16 14:19

  舰艇老兵与“老兵舰艇”

  ■崔 鹏  罗春平

  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入海口,已经退役的丹东舰静静地停靠在浪头港码头。

  “丹东舰,舷号543,是导弹护卫舰,1985年正式服役……”丹东舰上,老兵王瑞瑜热情地向游客讲解丹东舰的光荣历史。

  1999年,王瑞瑜考入海军工程大学,毕业后在丹东舰任副枪炮长。“军舰与家乡同名,对我来说既是荣誉,也是动力。”在舰上工作不久,王瑞瑜发现主炮射击时要依靠射表进行计算。他利用专业特长,设计编写了一个电脑程序,节省时间的同时保证了准确度。

  后来,王瑞瑜在海军某大队工作,期间多次随丹东舰出海训练。2010年王瑞瑜转业离开部队,但他一直关注着丹东舰的动态。

  2021年5月,服役36年的丹东舰正式退役,回到它的命名城市丹东。当地着手对丹东舰进行改造,希望将其打造成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退役11年的王瑞瑜看到招募讲解员的消息后,立刻报了名。

  “作为丹东舰的一名老兵,讲好丹东舰故事,我责无旁贷!”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王瑞瑜就来到丹东舰,义务为游客讲述舰史和海军发展史。

  丹东舰作为英雄城市的国防教育新地标,很快成为丹东的红色旅游打卡地。王瑞瑜召集更多丹东舰退役老兵与他一起当志愿者,让这艘“老兵舰艇”有了更多舰艇老兵的守护。

  “丹东舰入列以来,出色完成了战备巡逻、出国访问等一系列重大任务,是战功赫赫的‘老兵舰艇’。我们这些曾在丹东舰上服役的老兵,一定要传承和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特别能战斗’的丹东舰精神,继续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王瑞瑜说。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文艺晚会在澳门举行

  • 习近平考察澳门科技大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2024-12-19 09:27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2024-12-19 09:27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2024-12-19 09:26
持续且旺盛的研发创新活动是国际科创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来源。
2024-12-19 09:26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2024-12-19 09:22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12-18 09:26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2024-12-16 1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2024-12-16 09:54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12-16 09:52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12-16 09:51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2024-12-16 09: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