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陆军军医大学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培养新时代优秀军事医学人才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陆军军医大学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培养新时代优秀军事医学人才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5-26 10:52

  红色沃土育繁枝

  ——探寻陆军军医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与故事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通讯员 刘小薇 左胜男

  陆军军医大学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走出用红色军医文化育人的新路。图为长途拉练途中,该校学员在娄山关烈士纪念碑前追寻先辈足迹,重温红色历史。熊灵峰摄

  初夏时节,坐落在陆军军医大学校园主干道旁的“红医魂”雕像,披上了一条崭新的红色方巾,不时有教员、学员驻足凭吊。

  “红十字盾牌”“白求恩雕塑”“一级教授油画墙”……走进这所大学,融合“军”“医”双重属性的红色文化元素映入我们眼帘,默默诉说着这所军医学校80余年的发展历程。

  如何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走出用红色军医文化育人的新路,培养新时代优秀军事医学人才?近年来,该大学围绕这一课题积极实践,探索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经验。

  一

  前不久,该校组织学员长途拉练。在贵州遵义的一座红军卫生员铜像前,学员罗婷婷说:“入学第一天,教员就把‘红医魂’的故事讲给我们听。站在这里看见跟学校里一模一样的雕像,我更加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教员说的血脉传承。”

  “这名红军卫生员与我们大学有着不解之缘。”铜像前,政治理论教员田文捷娓娓道来,向即将在这里开展300公里长途拉练的新学员,讲述军医大学的红色文化根脉,“1965年,我们的老校长、老红军钟有煌带领学员拉练到遵义,听说当地有一座无名‘红军坟’。经多方考证,发现正是1935年长征到达遵义后,失散被害的卫生员战友龙思泉……”

  后来,他们围绕“红军坟”挖掘整理出一系列感人故事:龙思泉烈士牺牲地,当地群众一直在祭奠和怀念着他;有师徒关系的三代雕塑家先后为烈士塑像;三代陆军军医大学官兵接续考证他的事迹,找寻他的亲人,为他立碑塑像。

  “这堂开学第一课,从学校一直‘上’到了遵义。”看着这座锃亮的铜像,罗婷婷感触良多。

  近年来,该校按照“品牌化、系统化、规模化”思路,构建红色军医文化育人体系:从“红心向党”的铸魂文化,到“红盾为战”的使命文化,从“红医大爱”的道德文化,到“红才辈出”的创新文化……他们赋予红色军医文化新的内涵,将学校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参加抗击疫情、抗震救灾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以及院士专家群体为军事医学埋头拼搏的丰富素材融入日常教学,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为教育注入了鲜红底色。他们还挖掘大学红色历史,用实物、实景讲述军医故事,在4个校区开设11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为学员提供鲜活教材。

  从理论课堂灌注、实践课堂感召,到文化课堂熏陶、“网络+”课堂激活,该校探索形成了润物无声的红色军医文化育人场域,使入耳入脑正逐渐转化成入心入行。

  二

  “军医跟普通医生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担当起‘姓军为战’的责任。”从陆军军医大学学员成长为技艺精湛的人民军医,陆军第958医院胸外科医生游波说,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就是去年5月,跟随大学“红色军医边关行”队伍上高原、下海岛,去往基层部队和战场最前沿。

  喀喇昆仑高原终年高寒缺氧、紫外线强,驻守在这里的不少官兵都患有高原病。皲裂的嘴唇、凹陷的指甲,几乎成了他们的标志。在高原巡诊现场,游波拉着一名战士的手,轻轻地按了两下他指头上的肿块。

  “你怎么没到山下去看病?”“一直在上面,就没去。”“别担心,这次我们来就是要帮你解决问题!”听说医疗队专程带着仪器上山,年轻战士笑得有些腼腆。

  在海拔4200多米的都木契列哨所,医疗队队员坚持要沿着巡逻官兵平时上山的小路徒步到一线执勤点位。落差100多米的山坡,最陡处坡度将近60度,医疗队队员们喘着粗气爬上山顶,走进哨楼的第一个动作,是向戍边战友敬了个军礼。

  后来,游波在那天的巡诊记录中写道:“红色军医边关行”与其说是给官兵看病,倒不如说是我们来受教育,一次次被战士们的戍边精神感动,一次次得到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作为育人主阵地,让学校官兵在校园内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如何走出去涤荡内心?这个答案,在红色军医品牌活动的实践中越来越清晰。

  “真没想到,在这遥远的边关、偏僻的小镇,也能享受到这么好的医疗服务。” 每次到边关和基层巡诊,该校“卫生列车医疗队”总会收到这样的反馈。

  那年,“卫生列车”开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时正值盛夏,军嫂陈煜晓带父母、婆婆早早等在了义诊现场。“我是军属,不能给医疗队增添负担,能趁着这个机会给家里老人查查体就成。” 看到陈煜晓挺着大肚子满身是汗,手里还紧紧牵着3岁大的儿子,接诊的队员第一时间为这一大家子安排妇产科、儿科、心内科、眼科专家的问诊查体。

  看着现场官兵和军属脸上的笑容,“卫生列车医疗队”队员王云感觉比他们还要高兴,“能把医疗服务送到官兵和群众身边,苦点累点对我们军医来说都是值得的。”

  闯戈壁、穿密林、跨雪原、走达坂……近3年来,陆军军医大学派出400余名专家,深入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的基层部队和一线点位为官兵服务。

  完成任务返回大学,学校还第一时间组织医疗队队员分享他们的一线见闻和救治经验。在“红医出征”课程思政大讲堂上,很多年轻的军医和文职人员听到队员讲述的故事后,纷纷要求加入“红色军医边关行”“红色军医老区行”队伍。他们说:“哪里有任务,哪里有需求,就去往哪里!我们要像前辈一样,在实战中把红色军医的足迹踏遍祖国边海防。”

  三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去年,在该校组织的建党百年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环节开始前,所有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汇聚向场地中央:有68年党龄、已是93岁高龄的程天民院士正用手撑着轮椅,在身边战士的搀扶下缓慢起身、右手握拳。他坚持要和所有教员学员一起面向党旗庄严宣誓。

  参加过14次核试验,多次在蘑菇云尚未消散的时候驱车深入、直达爆区,只为掌握核武器损伤第一手资料……主题党日活动现场,为我国防原医学发展和复合伤研究奉献一生的程院士,为年轻官兵留下了一首诗,其中一句让大家深受触动——“受党培育刻心间,初心不改国为先”。

  做一名优秀的红色军医,需要能力更需要拼搏。每当这时,“跟我上”的口号总会响彻在大学校园和任务一线。

  “专家教授都能扛着红旗走在最前面,我一个年轻人怎么也要跟上去!”长长的行军队伍蜿蜒在崎岖山路,队员郭红霞说话时呼吸略显急促可脚步并未放缓。

  2020年年底,陆军军医大学正式启动覆盖全校所有教职员工的“重走红军长征路”实践活动。每次活动中,走在队伍最前头的,是该大学一批知名专家教授。

  在雾气弥漫的娄山关,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新轻轻放下扛了一路的红旗。望着关口西侧山垭的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他感慨地说:“攻下科研的娄山关、拿下创新的腊子口,我和团队也得靠这么一股子劲头。”

  遵义的夜晚气温微凉,挑破白天拉练磨出的水泡,卞修武院士转身打开背了一路的电脑,抓紧回复学生邮件。他说:“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离不开大学里黎鳌院士、程天民院士、王正国院士等名师大家的引导鼓励。作为土生土长的陆军军医大学一员,现在轮到我们为年轻同志提供广阔的成才平台了。”

  从四渡赤水纪念馆到土城红军医院旧址,从“红医魂”到长征精神……在红色土地讲红色军医故事,为老区群众开展义诊巡诊,院士专家和年轻队员同吃同住,携手向前。

  返程路上,有位年轻的科研队员发了一条朋友圈:“坚持不下去时,就抬头看看红旗吧!像专家教授们一样,用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埋头苦干,我们一定也能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拜登

  • 习近平会见韩国总统尹锡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4-11-13 09:46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2024-11-13 09:40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2024-11-13 09:39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2024-11-13 09:40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军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
2024-11-13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