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军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记中国援埃塞军医专家组的白衣天使
首页> 军事频道> 军情集锦 > 正文

“中国军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记中国援埃塞军医专家组的白衣天使

来源:新华社2023-08-03 14:11

  新华社重庆/亚的斯亚贝巴8月2日电 这是一项特殊的使命。9年间,80多名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医疗专家远赴东非高原,执行军事公共卫生合作任务。

  医疗专家队伍由陆军军医大学负责组建,抽组来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的临床救治、卫生防疫专家。这些白衣天使医术精湛,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解决一个又一个临床复杂疑难问题,将友谊的种子播撒在东非高原。

  今年5月11日,随着第九批援埃塞军医专家组抵达亚的斯亚贝巴,援埃塞医疗工作又翻开一页。

  “两年前,我第一次感到疼痛。由于无法得到有效治疗,我先后被转送到4家医院,但没有一家能确定病痛的真正原因。每家医院的医生都说我的病情很复杂,让我转到更高一级的医院。”患病两年,蒂拉洪因病痛瘦了21公斤,皮肤和眼睛开始泛黄。

  6月23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病人蒂拉洪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汪平摄(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蒂拉洪后来被转到埃塞俄比亚军队总医院。外科医生特纳·马莫说,蒂拉洪被诊断出患有胰腺肿瘤,该院此前从未做过这方面手术。第九批中国援埃塞军医专家组负责人王小军得知情况后,为蒂拉洪进行了8小时的手术。

  “中国军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蒂拉洪说。

  埃塞军队总医院院长海卢·因德绍说,中国援埃塞军医专家组已连续9年向军队总医院提供援助。“中国军医同我们一起工作,向我们分享诊疗经验,填补了我们在一些专业领域的空白。”

  来非洲前,第七批援埃塞军医专家组负责人罗虎曾担心双方沟通的语言障碍,也担心当地医生是否听从中国军医的建议。到非洲后,随着每天与受援医院医生密切沟通,他很快打消了这些担忧。

  6月23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第九批中国援埃塞军医专家组负责人王小军(左)和当地外科医生特纳·马莫(中)与病人交流。新华社记者汪平摄

  罗虎援埃塞期间,一名刚从当地医学院毕业的女医生成了军医专家组的助手,她经常向中国军医请教,大家热心细致地指导她如何诊疗,这名女医生很快可以独立救治伤员。在回国前,罗虎把自己的听诊器赠给这名女医生,鼓励她再接再厉。

  巴姆拉克·特塞马是埃塞知名国际足球裁判,经人介绍,他到军队总医院的康复理疗部门接受针灸治疗。

  中国军医刘月秋为特塞马进行针灸治疗,她的针灸技术让特塞马印象深刻。特塞马说,中国军医一直在向当地医生传授针灸技术。“我们感谢中国军医传授这些知识和经验,帮助我们的医生掌握相关技术,今后为当地患者提供诊治。”

  6月23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埃塞俄比亚军队总医院,中国军医刘月秋(左)给当地患者针灸。新华社记者汪平摄

  援外期间,军医们克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埃塞军民对我们医疗技术的认可,使我们感到欣慰。我们将继续立足本职岗位,展示中国军队良好形象。”王小军说。

  中国向埃塞俄比亚派遣军医专家组以来,前八批军医专家组共接诊患者两万多人、开展手术1572台、进行危重病例会诊1218次,培养埃塞医护人员182人。第九批援埃塞军医专家组抵达埃塞后,完成当地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完成31人次中医康复理疗,351次针灸治疗,获当地人士好评。

  “我们希望同中国军医专家组加强在不同领域的联系和合作。中国军医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因德绍说。

  -END-

  监制:冯俊扬 王金涛

  统筹:徐海静 闫珺岩 齐紫剑

  执行统筹:郑开君 张琴 王昭

  记者:汪平 张琴 周闻韬 杨仕彦 黄琪奥(报道员)

  剪辑:杨仕彦 姜淏然

  编辑:刁泽 刘学 王沛 程大雨 杜逾舸 淡然

  新华社国际部 重庆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院士揭秘一只鸭的“增值密码”

  • 重庆潼南东升大桥通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