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透视泛在式作战的内在逻辑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视点 > 正文

透视泛在式作战的内在逻辑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9-28 09:15

  引言

  列宁说过,“不理解时代,就不能理解战争”。近年来,随着信息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技术与战术正在深度融合,依托先进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催生出了力量高度分散、组织高度流动、行动高度协调的“泛在式”作战体系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控自主的“泛在式”作战方式,以实现联合作战分散部署、广域机动、动态协调、集中释能。

  泛在式作战的时代动因

  当前,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不断将战争问题推向全新高度,世界格局和军事形态的深刻变化亦将作战行动引入全新阶段,战争理念、作战体系、战法打法等均在持续发展变化,以传统作战方式应对新威胁、遂行新任务、对抗新对手的局限制约越来越大,创新适应现代作战要求的作战方式势在必行。

  技术发展驱动作战体系重组。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去改变作战。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深度运用,使作战体系构成更加多元,除传统侦察、打击、防护、保障等系统外,智能、无人、数据、认知等新型系统地位作用突显,作战力量构成更加精细复杂,战场空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作战对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常态。

  战争演变引发作战机理重塑。战争演变进入一种全新的形态,其内在的作战机理必将发生质的改变。现代战争智能化特征愈发明显,作战体系表现出外在混沌、内部精细,系统模糊、节点精确,中心不显、动态平衡的特征,作战力量多元多域,战场空间全域全维,作战时空间隙越来越小,按照传统破击体系的作战机理,已经很难满足全新战争形态的需要。

  威胁升级倒逼作战理念重树。安全威胁的不断变化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化解。当今时代,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混合战争造成安全威胁来源方式多、领域广,作战对手采取“去中心化”的作战部署与行动使防范难度大增,若采取传统方式应对,效果将大打折扣。这就需要将作战体系解耦、将作战能力解聚,以一种更加自主、弹性、灵活、分布的方式去作战。

  理论创新牵引作战形态重构。对作战的群体认知一旦达成共识,可能引发作战方式的深度变革。当前,强国军队正普遍加速推进作战理论创新,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比如,美军“联合全域指挥控制”、英军“分布式兵力”、俄军“大纵深战役理论”等等,都强调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复杂环境下实施作战,这种认识上的不断趋同为孕育出全新作战形态提供了必备“母体”。

  泛在式作战的内涵要义

  泛在式作战强调在全维互联的网络信息体系和广域覆盖的战场感知体系支撑下,全时掌控战场态势动态变化,全域调动和使用兵力、火力和信息力等一切可能战力,作战行动高度适配作战任务,作战手段高度匹配作战目标,随时灵活集中作战效应,实施广泛多元、精确多法、自主多能的威慑与打击,快速应对威胁,掌控战局,达成作战目的。

  科技赋能,技术支撑。依托以智能技术为主的前沿技术群为基础支撑,重塑联合作战力量结构和指挥控制架构,构建高效互联交互的作战体系,提升信息化智能化作战能力,实现敏捷响应和快速应战。

  广域部署,全域运用。打破传统军兵种作战空间领域局限,构建无边界、全交融的联合全域战场空间体系,作战力量多域分布部署,作战行动跨域协调联动,作战效能全域辐射影响,实现无处不在的威慑与作战。

  智能主导,自主作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高度融合和云端互联,多点位、多领域、多平台、多模式的联合作战力量自由灵活组合,弹性动态编组,即拼即合即用、即聚即战即散,实现快速、精确、灵活的智能化作战。

  资源开放,按需调用。联合作战各类资源分级分类面向各层级指挥员高度开源、灵活赋权,各级指挥员可以根据作战需要随时随遇随机灵活调用,大幅提升作战时效,实现联合作战大体系支撑下的整体作战。

  精确作战,速决制敌。充分发挥全域覆盖的联合作战能力和多域叠加的联合作战效能,精准选取联合作战力量、行动和方法,高效组织实施联合作战,快速达成联合作战目的,实现联合作战最大效益。

  泛在式作战的体系架构

  泛在式作战通过动态灵活的联合作战组织策略和模式,按照一定规则机制将各作战单元、系统、力量深度融合,形成广域分散部署、快速响应组合、动态精准运用的作战体系。

  “一网四层”的体系结构。基于作战信息网,贯通作战感知层、支持层、执行层和应用层,构建泛在式作战体系。作战信息网,为各类信息流转提供基础支撑。作战感知层,动态侦察、监视、获取战场信息。作战支持层,处理情报信息,提出作战任务。作战执行层,动态抽组作战要素、行动和资源匹配作战任务。作战应用层,围绕作战目的生成作战任务清单,并赋予相应作战力量与行动。

  “双向循环”的组织流程。广域融合运用各领域各要素,实现作战体系动态构建与作战能力按需聚放。自上而下分解,将战略企图和作战需求逐级逐层分解为可执行的作战方案,基于任务分解行动,生成能力需求,继而快速调用作战要素融合生成相应作战能力,实现整个作战体系的广域协同联动。自下而上融合,按需抽取、精准调用、动态适配、灵活组合作战资源支撑作战要素,使作战要素按需组合适配作战行动,确保有效遂行作战任务。

  “灵活精准”的构建模式。快速、精准、高效构建符合作战任务需要的作战体系,最大限度保障作战目标的实现。根据作战任务、对手和环境,细化分解所需采取的具体作战行动。根据具体作战行动,围绕快速达成作战目的,实现最佳作战效果,确定具备相应作战能力的参战力量。根据参战力量能力构成,精准抽取相应作战要素模块,动态耦合、弹性编组,形成最优作战编成。根据作战任务需要,精准调配各类战场资源,支撑作战行动。

  “全域自主”的运用方式。基于网络互联和智能调控,实现高效联合和自主协同,自主生成体系合力。同类要素整体用。从不同领域抽取同类要素协调联动、优势互补,提升侦察、指控、打击、保障等行动效果,从而创造最大优势。异类要素协同用。围绕快速达成最佳作战效果,基于敏捷响应和跨域运用,从不同领域抽取不同要素,相互协同配合,实施同一作战行动。全域要素混合用。综合运用不同领域不同要素,对敌实施不同作战行动,施加不同作战效应,达成共同作战目的。

  泛在式作战的制胜机理

  泛在式作战着眼先进技术战术深度融合,创新作战活动内在运行模式和制胜方式,在力量结构、行动方法、装备技术、制敌招法等方面体现出一系列发展变化,形成打破常规、独具特色的制胜机理。

  制造迷雾,扰乱决策。通过作战力量广域分布、作战行动并行发起,使敌侦察感知“无从下手”、分析研判“无处着力”、指挥决策“举棋不定”,陷入多重认知陷阱和反复决策困境,持续分散敌情报资源、消耗敌决策精力、扰乱敌指挥调控,最大限度牵制调动敌人。

  形散神聚,效应集中。兵力部署广域分散、能力状态离散分布,根据实现作战企图、达成作战目的、遂行作战任务需要,优选最佳作战要素、单元、力量,通过作战能力融合、行动作用累积,聚合最优作战效应,激发最大作战潜能,实现作战效益最大化,达成最佳作战效果。

  震撼心理,全时威慑。通过广域力量存在和实力彰显,强化对敌战略威慑,持续多域施压,广域认知攻击,使敌始终感到无处不在的压力,一直处于对未知作战到来的恐慌之中,动摇敌作战意志,扰乱敌作战心志,加速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智能触发,随时聚优。依托广泛互联、全域覆盖的智能感知网络,动态掌控战场态势变化,一旦危机征候或敌情威胁出现,立即展开“触发式”响应、“定制式”聚优、“派单式”打击,大幅缩短“OODA”循环周期,快速闭合“杀伤链”,创造并保持“优势窗口”,掌控战场主动。

  广泛打击,瘫体毁能。即形成“涌现效应”,多域联动、多点攻击、多法并举,通过超大规模、超低成本、超限运用的打击方式手段,对敌多个目标实施同步并行打击,使敌处处受制、处处受击,大幅降低敌作战力量补充和作战能力恢复效率,突破敌战术技术承压极限,造成敌作战体系崩塌。(王锴 温晓鹏 吕学志)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秦川牛“犇”跑出圈

  • 山东青岛:警用机器人亮相普法宣传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2025-03-25 04:05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2025-03-25 04:05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2025-03-25 04:05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