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跟随陆军某部某汽车班穿越川藏线,感受他们的成长与梦想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跟随陆军某部某汽车班穿越川藏线,感受他们的成长与梦想

来源:解放军报2023-10-12 15:38

  跟随陆军某部某汽车班穿越川藏线——

  青春之路 梦想之路

  ■解放军报记者 程雪 通讯员 郭宏 马俊 贾宇翔

  从高空俯瞰,镶嵌在群山之间的川藏线上,一条长长的车队正沿着蜿蜒的道路不断前进。

  川藏线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全程2000余公里,沿途需要翻越10余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跨越10余条江河,是周边四省进入西藏的主要道路。

  提起川藏线,人们并不陌生。很多人熟悉川藏线,是因为川藏线沿途的美丽风景。沿着这条道路一直向前,可以看到折多山、理塘草原、金沙江、然乌湖等美丽的自然风光。

  陆军某部汽车兵们常年奔驰在川藏线上,让这条逶迤千里的交通大动脉成为一条钢铁运输线。

  这是一条青春之路,也是一条梦想之路。日前,记者跟随陆军某部某汽车班穿越川藏线,感受一群汽车兵的成长与梦想。

80b6e4fe91112319477eec2eddb19500.jpg

  陆军某部汽车兵在川藏线上行驶。陈忠涛 摄

  和千里川藏线一起成长

  坐在驾驶座位上,中士王蕾淋双手紧紧握住方向盘,脑门上涔满一层细密的汗珠。他始终盯着前方,不敢分神。

  此刻,前方的道路一面贴着高山,一面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

  川藏汽车兵把每次执行任务称为“上线”。今天,是王蕾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上线”。

  看着前方的路况,王蕾淋一颗心提到嗓子眼。“还好师傅在旁边,要不然真怕自己一个失误,就冲下山坡,掉进万丈深渊。”他说。

  驾驶室内,坐在王蕾淋旁边的,是班长赵华。别看赵华今年只有27岁,如今他已经是一个“上线”9年的“老川藏线”了。

  一路上,赵华紧盯着王蕾淋的操作,时不时地给出一些建议。赵华沉着冷静应对川藏线复杂路况的样子,让记者感觉在他身上有一种超乎年龄的成熟稳重。

  “和他一样,我也是从心惊胆战中过来的。”赵华话语中透着平淡。

  那年,赵华如愿成为一名汽车兵。帅气的军装、停车场里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军用运输车,让赵华对驾驶军车行驶川藏线心生向往。很快,赵华的向往就被狠狠地挫败了——

  想要“上线”,必须通过一轮轮严格考核。专业集训时,赵华抡圆了膀子,一遍遍地打方向盘,感觉“胳膊都要脱臼了”;集训结束,他终于能跟着师傅上高原了,但他只能坐在副驾驶座上,没有驾驶资格。运输车行至川藏交界处的折多山时,4000多米的海拔高度让赵华头晕恶心,感觉“胸口就像有一个大石头压着,呼吸变得急促”。

  “想要‘上线’,真的不容易。”后来,经过一轮轮考核,赵华终于获得“上线”资格,但更大的考验也随之而来。

  第一次“上线”,赵华和现在的王蕾淋一样紧张。那时,川藏线的路况还很差,90%的路面都是土路,风吹路面,尘土飞扬。“一次任务下来,无论是车还是人都像是从灰堆里钻出来似的。”回想起当年,赵华感慨地说,“大家浑身上下裹满灰尘,要洗好几遍才洗得干净。”

  最让赵华感慨的,还是川藏线上的暗冰路段。冬天,川藏线山坡路段,由于受到阳光照射的时间长,雪很容易融化,太阳落山以后就会在路面上形成一层光滑透明的薄冰。这层薄冰用肉眼很难注意到,车辆经过暗冰路段时容易打滑,极易发生危险。

  那次途经一个暗冰转弯路段,一辆地方的旅游车突然急速迎面驶来。着急避让的赵华忘记了道路上的暗冰,刹车一下子踩到底,汽车开始打滑甩尾。“还好我师傅在一旁及时采取措施,要不然我就顺着山坡冲下悬崖了。”回忆当时情景,赵华至今心有余悸。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赵华意识到:“行驶在川藏线上,生死都是一瞬间的事。”

  “我们是和千里川藏线一起成长的。”那次经历以后,年轻的赵华好像一下子长大了。9年时间过去,赵华见证着川藏线变得越来越好,对路况越来越熟悉,驾驶技能也越来越精湛。

  车队继续向前进。看着前方,王蕾淋坚定地说:“我一定不辜负班长的期望,争取早日独立‘上线’!”

369b533a235aef938e80b98ff63bcad8.jpg

  陆军某部二级上士赵华正在检查车辆。陈忠涛 摄

  “家”是要用心呵护的

  “这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牦牛肉干,你尝尝!”沿途休息时,赵华从主驾座位后面的纸箱子里,掏出了很多零食,摆在记者面前。

  “班长,您车上竟然藏了这么多好吃的。”记者惊讶地说。“偷偷告诉你,这也是川藏汽车兵的一个小传统。”赵华笑着说。

  看见记者疑惑,王蕾淋连忙解释。原来,以前路况不好,常常遇到堵车,如果遇到塌方或者泥石流,他们甚至要被困在山中好几天,这直接导致了大家不能及时到达兵站吃饭。为了在军用食品之外给自己更多选择,他们往往都会在出发前去超市采购一些零食备用。

  由于一天里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车上度过,他们更愿意把运输车中这一方小小天地称呼为“家”。

  “家”是要用心呵护的。这一点,记者从眼前锃光瓦亮的挡风玻璃上就能感受到。其实,记者乘坐的这台看起来崭新的运输车,已经服役了不少年头。它之所以这么整洁干净,全靠班长和战友们的精心维护保养。

  每次中途抵达兵站休息,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擦车,紧接着就是对车辆的“体检保养”。从螺丝到发动机,车上的每个零部件,都在他们的保养范围之内。

  川藏线上,汽车兵不仅要会开车,还得会修车。在这个班的战友眼里,班长赵华是公认修车技能最好的一个。一次,任务途中一台车抛锚,别人琢磨了半天也没找到故障位置。赵华上车,很快找到原因并排除了故障。

  二级上士邓朝阳觉得,班长赵华是个特别较真的人,说他“吹毛求疵”也不为过。“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大家开车的小毛病和痼癖动作。”在邓朝阳的记忆里,对于每个弯道用多大的油门、打方向盘时手放在方向盘的几点钟方向等细节,赵华都有着具体规定。

  几趟任务下来,邓朝阳特别感激赵华身上的这股较真劲。

  一次执行任务,邓朝阳驾驶车辆拉着重物爬坡。当时,他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班长叮嘱的细节:在坡底就要提前加足动力,做好冲坡准备,否则车很容易熄火,影响整个车队的进程……

  如今,班里的很多战友“放单”后带教其他新兵,也成了和赵华一样较真的人。副班长李继奎说:“班长教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一种驾驶技能,更是一股面对人生的劲头。”

  大家都明白,在川藏线上开车,稍微有一点失误都可能造成车毁人亡。班长身上这股较真劲头,意味着每一名川藏汽车兵的生命安全,意味着他们执行任务返回时,等候的家人能看到他们平安归来。

  一路跟着汽车兵在川藏线上行驶,记者透过窗户向外望,悬崖底部那时不时出现的汽车残骸赤裸裸地展示了生命的脆弱,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川藏线的危险。

  晚上到达兵站,车队休息。冷风中,看着赵华检修车辆时认真地拧紧每一个螺丝,记者想起之前有人将“在川藏线上行驶”比作“在锈蚀的钢丝绳上行走”。那一刻,记者觉得,即便是生锈的钢丝绳,川藏汽车兵也会想办法除掉表面的铁锈,使之成为平坦安全的通途。

ec23ee9faa7de2d8c82173791466bf7d.jpg

  清晨,陆军某部二级上士张宪来在车边洗漱。陈忠涛 摄

  这里有全部的青春和热爱

  江水澎湃,沿途植被茂密、山花烂漫,一座大桥飞架帕隆藏布江。此刻,记者丝毫感觉不到,车队正走在曾经让人谈路色变的川藏线“死亡路段”——通麦天险。

  如今,曾经的天险已经成为许多“自驾318”的游客拍照打卡的地方。

  “是不是有很多朋友跟你们讨教川藏线旅行攻略啊!”记者问。

  听到这话,邓朝阳笑了笑,乐呵呵地说:“没错,听我描述川藏线上的美景,朋友们都羡慕得不得了。”

  邓朝阳家里,电视上经常循环播放有关川藏汽车兵的军事纪录片。邓朝阳6岁的堂妹常常一边指着电视,一边问:“这里面有哥哥吗?哥哥什么时候回来呀?”

  休假时,堂妹常常围着他转,邓朝阳就对着纪录片里的画面,给堂妹讲述自己到过的地方、见过的风景,以及他和战友们的故事。

  在川藏线上见过的无数美景中,邓朝阳最难以忘怀的,是车队行驶到藏区时的一幕幕。

  远远见到军车驶来,几个藏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跑到路边,整整齐齐地站好,等到车队临近,齐刷刷举起右手,敬起一个个不标准的军礼。这时,邓朝阳总会立刻回敬军礼,在小朋友们亮闪闪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小朋友对他们的尊崇与爱戴。“这是只有解放军叔叔才有的专属待遇。”邓朝阳笑着说。

  还有一幕发生在怒江天险处的大桥旁边。西藏昌都,怒江天险。一座桥墩孤零零地立在江边。每当路过这座桥墩,邓朝阳和战友们都会鸣笛致敬。当年在修筑怒江大桥时,一位战士长眠在这里。“今日川藏线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付出。”邓朝阳说。

  在班长赵华的脑海中,师傅亲身经历过的一个画面至今让他感到震撼——

  铁索桥上,一块块木板拼成的桥面上,汽车兵们驾驶运输车依次过桥。铁索桥承重能力有限,一次只能允许一辆车通过。车轮压到木板上,车体随铁索桥一起晃动。有时轮胎掉进木板的缝隙,官兵们只能靠人力把车轮从缝隙中弄出来。

  站在晃动的木板上,脚下滔滔江水如万马奔腾一路而下。一次一辆地方车过江,铁索桥突然断裂,车辆掉进江里,很快就被水冲走了。

  2016年4月13日,西藏最大跨度斜拉桥——迫龙沟特大桥通车,标志着川藏线通麦天险14公里“死亡路段”成为历史。

  循着赵华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新修建的迫龙沟特大桥不远处,有一座锈迹斑斑的铁索桥。

  如今这座钢索桥已经暂停使用,成为往来游客参观的一个重要地点。往来于此的人们,看着钢索桥,纷纷感慨川藏线之险,更赞叹曾经行驶在这架钢索桥上的汽车兵的勇敢。

  渐渐地,川藏线上的汽车兵们也成了这条路上美丽的风景线。川藏线上的一辆辆运输车就像一个个流动的堡垒,连在一起,成了川藏线上一道坚固的绿色防线。沿途百姓看到他们,总会感到满满的安全感。

  王蕾淋计划,今年休假一定要带爸妈自驾游玩一趟川藏线,让他们看看自己走过的地方。毕竟,这里有他和战友们全部的青春和热爱。

aeee0b1fe374070ee8baefbb46263fbe.jpg

  陆军某部二级上士杨来指挥车辆摆放。陈忠涛 摄

  心在路上,路在心上

  ■解放军报记者 程雪

  清晨,从三级军士长余小启的驾驶座位向远方望去,一条蜿蜒的公路不断向远方延伸,公路两旁的大山笼罩在层层云雾之中。

  陆军某部汽车兵们又一次出发了。驾驶室内,余小启机敏地观察着道路两边的情况,娴熟地操控着方向盘。当初,戴着大红花参军入伍时,完全不会开车的余小启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川藏汽车兵,而且一干就是10几年。

  川藏线,道路危险,环境艰苦,被称为“生死线”。常年行驶在这条路上的汽车兵最清楚其间的辛苦与付出:高低海拔路段不断切换,心脏随着不断变化的气压时而收缩,时而扩张;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和干燥的空气让他们的嘴唇变干皲裂;高原含氧量不到内地的60%,汽车兵们常常感到手足麻木……

  “车过二郎山,如过鬼门关”“百步之内必有险情,十里之内埋忠骨”“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然乌到中坝”……早在参加川藏汽车兵集训时,下士吴刚就听说川藏汽车兵中间流传的这些顺口溜。直到这次任务,吴刚第一次驾驶军车行驶川藏线,那些顺口溜被一一验证。

  “没有上过川藏线的汽车兵,不会真正体会到‘川藏汽车兵’这5个字的含义。”二级上士张宪来至今记得这样一幕——

  车队行驶至“怒江72拐”,由十几辆摩托车组成的自驾游队伍迎面驶来,立刻朝着他们的车队,竖起大拇指点赞致敬。

  那一刻,张宪来坐在驾驶座位上,腰杆挺得直直的:“成为川藏汽车兵,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

  心在路上,路在心上。车队向远方飞驰而去,川藏汽车兵将自己绝大部分的时间,连同自己的情感都倾注在这条与自己朝夕相伴的路上。

  这条路,见证过他们的喜悦——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考核,吴刚终于等到了自己成功“放单”的这一天。这意味着,往后的日子,他可以独立驾驶一台军车行驶川藏线执行任务。晚上休息,他激动地打视频电话给远方的家人:“妈,我终于‘放单’了!”“真棒,儿子!”电话两端,喜悦的笑容在脸上绽放。

  这条路,见证过他们的不舍——

  那一天,老兵李林云退伍前,最后一次驾车行驶川藏线。10多年的驾驶生涯里,他已经走了几十趟川藏线,可他从没感觉到厌倦。途中到兵站休息时,他拿着洗干净的抹布一遍遍擦车。坐进驾驶室,想起自己就要离开眼前这熟悉的一切,李林云的眼泪一滴一滴落在方向盘上……

  这条路,见证过他们的牵挂——

  在驻地营区里,有一座名叫“望夫”的小桥。每次车队出发前,家属们都会在此目送即将出征的车队远行,直到车队消失在自己的视线。她们等啊等,盼啊盼,直到汽车兵平安归来,她们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跨过山川和大河,车队继续向前行驶着。此刻,看到带教的徒弟谢纪彬在此次的任务中驾驶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余小启特别开心。

  望向远方,余小启仿佛看到了自己第一次驾车行驶川藏线时的模样,想起了这些年一路走来经历过的酸甜苦辣。

  “不要怕前面的路很远很险,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在路的前方,总能看见梦想挥手相迎的样子。”余小启眯着眼,笑着说。

  (采访中得到冯正荣、张朝林、包洪超、龚诚、余景龙、张宏皓、周廷熙、孙鹏、杨攀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

  • 上海: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