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丹心报国 英雄回家——写在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之际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丹心报国 英雄回家——写在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之际

来源:新华网2023-11-24 10:59

  新华社沈阳11月23日电 新华社记者

  11月23日11时32分许,一架搭载着25位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中国空军运-20运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2014年以来,我国连续10年从韩国迎回10批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并为其中10名烈士找到了亲人。

  忠魂归故土,浩气存天地。祖国从未忘记,人民永远铭记!

  11月23日,空军两架歼-20飞机为护送烈士遗骸回国的运-20专机护航。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山河无恙,迎接英雄

  当搭载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进入中国领空,机长路中华对着话筒开始舱内广播:今天,回到家了,让英雄们好好看看我们美丽而和平的祖国!

  机舱尾部悬挂着横幅“我们接您回家”。

  专机降落后,两架护航的歼-20战斗机以超低空通场飞行的方式,向英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停机坪上庄严肃穆,50多名礼兵和持枪卫兵挺拔肃立,专机缓缓穿过代表着最高礼遇的“水门”,稳稳地停在停机坪上。

  12时10分许,礼兵手捧烈士棺椁缓缓走下专机。这一刻,英雄们的灵柩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抬棺椁!”伴着军号手吹响婉转低回的《思念曲》,礼兵护送着25位志愿军烈士的灵柩,轻轻地摆放到军车上。仪式结束后,在45辆警用摩托车的护送下,车队送归国的英雄前往30公里外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当天,沈阳气温骤降,天空飘起了雪花。众多市民冒着严寒,站立在道路两旁,静静地等候着车队的到来。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战士蒋健元今年首次承担引导车队行进的任务。“看着道路两旁手持国旗等待的人群,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一刻,自己深深理解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下沉式纪念广场中央,寓意英雄如山、祈愿和平的主题雕塑静静矗立;长逾百米的英名墙上,镌刻着19万多个抗美援朝烈士的英名。

  24日上午,这25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在此安葬。

  11月23日,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将殓放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棺椁从专机上护送至棺椁摆放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以国之名,铭记英雄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多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万多名中华好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

  从2014年至2023年,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这些烈士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并葬在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以南。根据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双方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每年进行一次常态化交接。

  为了迎接长眠他乡的英雄回家,国家每一次都举行隆重的仪式。当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的飞机进入中国领空后,两架战机腾空而起,伴飞护航,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

  每年英雄归来前夕,沈阳市主要街道的室外大屏、楼体亮化设施及出租车顶电子屏上,都会滚动播放“英雄回家”“缅怀英烈”等字样……点点红色照亮了整座城,也照亮着英雄的回家路。

  志愿军烈士张荣祥的弟弟张荣恩曾多次到陵园,迎接英雄们回家。“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哥哥一样。”95岁的张荣恩说,“每次来陵园,我都要在英名墙上擦擦哥哥的名字,告诉他,你的战友回来了,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

  自2014年起,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战士张国瀛已经连续10次执行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任务。

  “当我把志愿军烈士的棺椁抱在怀里时,感到像山一样重。”张国瀛说,“我一下子想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想到了志愿军‘冰雕连’的故事。”说到这里,他眼圈发红,“我不知道烈士的名字,但他牺牲时也许和我一样年轻。”

  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与亲属“相认”,既是烈士家人的心愿,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随前9批烈士回国的9200余件遗物中,除了锈迹斑斑的钢笔、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的搪瓷杯,还有多枚清晰可辨的印章,上面分别刻有烈士的名字。

  2019年起,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启动帮助烈士寻找亲人活动。目前,已为10名烈士成功找到了亲人。

  烈士展志忠是2020年第七批归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之一。2021年,通过DNA比对找到了他的儿子展超明。

  “我太幸运了,盼望父亲几十年,终于找到了。”80岁的展超明老泪纵横,“国家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希望越来越多的烈士能找到亲人。”

  11月23日,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

  英雄不朽,精神永续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厅内,有几个特殊的展箱,里面存放的是跟随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一起回国的遗物。一枚名章、一粒纽扣、一面失去光泽的小圆镜,这是志愿军烈士许玉忠留在战场上的全部遗物。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他生命最后一刻发生了什么,但透过遗物,却能穿越时空,感知英雄的力量。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吴涛说,一件遗物的背后是一缕忠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念。志愿军将士无惧生死,血战到底,因为他们身后,是自己深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

  对于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国人民从未忘记。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近期日均参观人数过万;“致敬最可爱的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更多的人们在网上留言,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对和平的珍重。

  “志愿军将士总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称号。” 抗美援朝纪念馆馆长刘静媛说。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感召着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奋勇前进。” 前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献花祭扫的大学生张帆说。

  “00后”的李青泽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他说:“烈士们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一切,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我要努力讲好烈士们的故事,让人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记者徐扬、王炳坤、李晓明、赵洪南、丁非白)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布停火

  • 张海琴打破女子55公斤级三项世界青年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