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寻找“生死在一起”的精神源头
首页> 军事频道> 军营文化 > 正文

寻找“生死在一起”的精神源头

来源:解放军报2023-12-06 09:53

寻找“生死在一起”的精神源头

■本报记者 陈晓杰 通讯员 罗 彬

寻找“生死在一起”的精神源头

第74集团军某旅二连组织野营拉练。曾庆丰摄

在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荣誉室一隅,陈列着3块不同寻常的石头。

这是连队指导员参加旅里“探寻红色血脉”活动时,从远在辽宁的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带回来的。

不久前,该旅遴选官兵组成“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一路行程两千多公里,沿着部队创建发展的历史路线寻根溯源。3块大石头、一袋泥土,被“生死在一起连”指导员安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中,跟着他辗转数地,从北方来到南方,继续见证这支部队的成长与荣光。

跋山涉水,这支小分队在纪念馆的文物里寻找先辈踪迹,在前辈英雄的家中聆听他们讲述战斗故事,走到部队曾战斗过的阵地,现地感受前辈的战斗精神……一路走来,他们究竟找到了什么,又带回了什么?

“这场阻击战打出了一支部队的精气神”

脚下是浓密的杂草,旁边是一片庄稼地。不远处的村庄,一座座房舍排列整齐,乡村公路穿行其间。在那些白色和蓝色的房顶下,乡亲们过着安宁又繁忙的日子。

历史,就在脚下。75年前,就在这个小山岗上,一支部队在伤亡近半的情况下,连续19次击溃了10倍于己的敌军。六天六夜,炮火浓烟滚滚,沙石纷飞,阵地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

如今,在温和岁月的滋养下,这块土地早已变了模样。“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根据地图走到附近,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

“这能叫山?”中士李智望着眼前的小山岗脱口而出,“听历史故事、看影像资料,都不如走到现场震撼。我一直以为,我们的前辈守的是一座山。来了才知道,这个地方只比平地高出十几米。”

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战役的关键是打锦州。塔山位于锦州、锦西之间。这支部队的前身、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36团奉命坚守塔山地区的白台山一线阵地,与其他兄弟部队一起,阻止锦西、葫芦岛的国民党军11个师对锦州增援。

白台山7号阵地,就是一个光秃秃、孤零零的小山岗。国民党军用飞机炸、舰炮轰,重炮轮番攻击,阵地上地堡被掀飞,掩体被炸塌,交通沟被填平,焦土被炸翻面……36团官兵浴血迎敌、顽强作战,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死守不退。战斗结束,36团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团”荣誉称号。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场阻击战打出了一支部队的精气神。”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白台山英雄团”荣誉战旗作为百面战旗之一,接受了习主席和全国人民检阅。

炮火硝烟中走来的“白台山英雄团”,如今换羽新生为第74集团军某旅,白台山阻击战成为全旅官兵人人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

“前辈们的荣誉是从战场上得来的,‘白台山英雄团’的传人未来也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李智踏上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心中热血沸腾。他脚下的土层里,就有“白台山英雄团”前辈流过的鲜血和炮弹轰炸的焦土。

曾经,李智在比武竞赛上拿过名次,出国维和时面对过枪林弹雨。但是,此时此刻,他觉得“与前辈们比起来,自己那些阅历似乎不值一提”。

战场打赢,才是一名军人真正的骄傲。像是被一把神奇的“火镰”点燃了血性,李智坚信,“未来战场上我的战位请放心”。

去往白台山路上,一级上士侯东海惦记着自己不久后要参加的“装甲兵专业驾驶特级”考试。当兵16年,荣立3次三等功,手中的各种证书一大摞,但他心里的恐慌感更强了,时时处处想着要给班里年轻战友“打好样”。

此次探寻白台山战斗遗址,一到阵地,侯东海就陷入了沉思:“白台山一战,涌现出朱贵班长等许多战斗英雄。如果是我带着一班战士,迎接这场战斗,现在的我们能不能经得起战场的考验呢?”

参加“探寻红色血脉”活动回来后,侯东海直奔驻训场。战友们发现,侯班长的脸上多了一份凝重感,对每一个训练环节都抠得更细了。训练时,步战车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他带着班里战友们在车里一钻就是一天,全身没有一处是干的。

当班长,上了战场不仅要对胜负负责,也要对战友们的生命负责。侯班长说:“带着他们上战场,就要打得赢,带得回。”

“要让老班长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那时候,战友们见了面,互相问候的头一句话就是‘你还活着呢’。”92岁的老兵仇福林说,“上战场就是准备去拼命的,没有一个贪生怕死。”

参观完辽沈战役纪念馆,“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来到辽阳,看望老英雄仇福林。仇老是原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36团2营6连一名通信员。因为在白台山阻击战中战斗英勇,战斗结束后,6连被授予“英勇善战连”荣誉称号。

亲眼见到辉煌战史中的前辈,对许多官兵来说还是第一次。大家用敬慕的眼光望着老英雄。仇福林则像看自己孩子一样,望着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军人。

茶几上,摆着仇福林年轻时一张英姿勃发的军装照。打白台山阻击战时,他才17岁。国有磨难,青年觉醒也早。如今17岁的青少年,都在校园里学习。而那个年代,许许多多像仇福林一样的年轻人,已经加入到人民军队的行列,拥有自己的信仰,为了国之未来,站到了战场上。

“那是一场没有胜算却最终胜利的战斗。六天六夜,敌人对我采取立体进攻,前辈们是拿命在阻击。”二级上士彭七星是6连一名班长,是“英勇善战连”根正苗红的传人。当他把“英勇善战连”连旗拿到老前辈面前,老人激动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老英雄用手轻轻抚摸连旗,又紧紧把脸贴在连旗上。

彭七星向老英雄汇报了连队建设发展的现状。得知部队已经换装最新式步战车,老英雄连连赞叹。

在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彭七星看到了94式75毫米山炮;在辽沈战役纪念馆,他看到了M2式勃朗宁重机枪。以前,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来源五花八门,性能参差不齐。就是用这些并不先进的装备,我军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现在,我们的武器装备更先进了,装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更应该把老前辈那股不服输、不怕死的英雄气传承下来。”彭七星深有感触地说,自己要把前辈的故事,讲给班里的战友们听,尤其是刚下连的新兵们。前辈的故事值得更多后辈知晓,他们的精神值得更多后辈学习。

在塔山阻击战纪念馆陈列柜里,“生死在一起连”的“毛金奎班”班长自光勇看到了前辈毛金奎的立功喜报和勋章,十分激动。

当天的纪念活动结束以后,自光勇独自走进纪念馆旁边的烈士陵园。他逐个墓碑寻过去,终于在第二排第一个找到了毛金奎的墓碑。

自光勇用手把墓碑上的落叶拨掉,打开随身携带的水壶,用清水把墓碑上的尘土洗去。

在毛金奎墓前,自光勇与班里战友连线,全班在线为老前辈扫墓、献花,一起重温战斗故事。

塔山一战,英雄毛金奎只身抓获多名俘虏。“以前,我们班里人都知道老班长的故事,但是从没觉得离英雄那么近。站在他的墓前,读着墓碑上老班长的事迹那一刻,作为‘毛金奎班’后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一下就上来了。”自光勇说道。

得知老班长的后人就在辽宁,自光勇坐上高铁专程赶到本溪。见到身着军装的自光勇,毛金奎的儿子毛建凯激动得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他慷慨地拿出父亲的立功喜报和证书等文物,郑重地交到自光勇的手上:“父亲这些荣誉放在连队保管,意义更大些。”

“红色文物故事里,有我们联结血脉的纽带。作为‘毛金奎班’的后人,我们有责任讲好他的故事、传承好他的精神,继续他的战斗人生。”自光勇说,等下次休假,他要再去给老班长扫墓,看看老班长的家人,“要让老班长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就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提供滋养,树叶同时也在提供能量”

在部队前身的诞生地——天福山起义纪念塔,小分队现地组织强军故事会,“生死在一起连”指导员连线了全连官兵。这次,他讲起红色故事,更加生动传神、绘声绘色。

对他来说,参加这次“探寻红色血脉”活动,是开展教育的良好契机,也是一次难忘的自我教育。“当自己理解了、心有所感了,讲给战友们听的时候,能组织的语言也就更多了。”他说。

2017年,这名年轻的军官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到旅里。这一年,也是该旅开启转型之年。血脉基因里的战斗精神,让这支部队换羽重生、重获荣光。从此,他与这支部队的成长紧紧连在一起。

具有光辉战斗历程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来到旅里这6年,他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转变。

这名年轻的指导员发现,与其说他在努力改变别人,不如说部队一直在改变他。

这次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满头白发的志愿者声情并茂地讲解战斗故事,引得他和战友们侧耳倾听;在老英雄常文芳家里,老人那句“下次来,可就见不到我了”,令战友们掉了泪;在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上,官兵把土刨开一层又一层,捡起厚土下的石头,放进背包里……当历史变成“鲜活”且“有血有肉”的存在,无形中已经成全了“追寻”的意义。

2001年出生的下士尚见雨是“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里最年轻的队员。“真要让我们上战场,我们也会像前辈一样永不退缩。我相信,我们可以!”他说。

都知道侦察兵训练狠,尚见雨却觉得“每一天都很刺激很热血”。平日训练,他奋勇争先;演训场上,他胆大机智、敢打敢冲。入伍第4年,他已经当上了班长。2022年,尚见雨参加集团军侦察尖子专业集训比武,获个人第二名,荣立三等功。2023年,他带领战友们夺得了旅里练兵比武竞赛优胜班组。该旅“龙虎榜”最上面,“侦察尖兵”尚见雨的照片分外醒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就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提供滋养,树叶同时也在提供能量。”2311公里,一路探寻红色血脉,每一个停下脚步的地方,都让尚见雨记忆深刻。谈到这一路的收获,这名00后士兵说:“我们要传承好部队优良传统,把自己锻造成一把可以为祖国冲锋的利剑。”

“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和96岁的老英雄常文芳作别,大家非常想听老前辈再说点什么。二连指导员努力抓取老人不断重复的含混词句。后来,他听清楚了,老英雄说:“这些年轻人,就是我们的希望啊!”

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陈晓杰

重回革命阵地、寻访老兵足迹、讲读红色故事……近年来,各部队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促进官兵用好学懂历史这本厚重的教材,深植信仰之力,点燃血性基因,激发练兵动力,建功强军事业。

被寻找的历史,总是当下最渴盼的、最急需的。如今,90后、00后成为官兵主体,他们能不能像老一辈那样铁骨铮铮、不惧生死?红色历史教育成为很多单位的破题路径之一。

红色历史教育有没有效果,如何组织很重要。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才能从历史中探寻到那穿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挖资源,有效运用,方能将其发扬光大。开展红色教育,需要探索沉浸式、体验式、分享式的模式创新,让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共情、共鸣,最终实现思想上的交融,行动上的共振。

知所从来,思将所往,方明所去。历史并非被割裂出来的过去,它深度嵌入到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中。当下,我们更需要用历史来鞭策现实,用历史来警醒现实,从历史中看清指引未来的精神图谱。我们不仅要到历史中去采摘“耀眼的花朵”,更要到历史中去获取“奔腾的地火”。让红色历史真正“活”起来,“活”在每名官兵心里,血脉之火才能越燃越旺。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清洁能源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 春到沙湖迎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随着AI技术的突破,气象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提高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水平。2023年,《科学》杂志将“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评为世界科学十大进展,同年我国主导的AI大模型在精细化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这些里程碑既展现了大气科学与AI融合的潜力,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创造了新机遇。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2025-03-27 05:1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亮明身份”,不再“真假难辨”?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因此智能养老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5-03-27 05:10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