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星舰”四战太空 马斯克:“取得史诗般的成就”
首页> 军事频道> 军情集锦 > 正文

“星舰”四战太空 马斯克:“取得史诗般的成就”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06-07 09:36

  中新网6月6日电(管娜)距离第三次试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当地时间6月6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以及飞船集成系统进行第四次试射。

  “星舰”升空后,SpaceX公司创始人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发帖称,“星舰”的超重型助推器软着陆成功。

  此后,SpaceX又在社交媒体发帖称,“星舰”本体确认在印度洋溅落。“祝贺整个SpaceX团队完成了令人兴奋的星舰第四次飞行测试!”马斯克也发帖祝贺道,“SpaceX团队取得了史诗般的成就!!”

  多次失败

  曲折前行的“星舰”之路

  为了实现人类跨星球生存的目标,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在2017年9月宣布,SpaceX将开发一枚更大的、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它将是有史以来个头最高、推力最强的火箭。

  一年后,这枚火箭被更名为“星舰”(Starship)。

  据介绍,“星舰”总高度121米,直径9米。它由两部分组成:底部是第一级“超级重型”助推器,配备33台“猛禽”发动机;顶部是飞船船舱,可重复利用。

  SpaceX设想,“星舰”是一种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运输系统,可以将航天员和货物运送到地球轨道、月球、火星等地。

  从2018年首个飞船启动样机制造开始,“星舰”的研发和测试过程,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改进和突破。

  第一次:2023年4月,升空不久后爆炸。自此以后,SpaceX对“星舰”、发射塔和发射台系统进行了改进。

  第二次:2023年11月,升空几分钟后,任务控制中心与“星舰”失去联系,被迫启动“星舰”自毁系统,但这次试飞解决了首次试射出现的关键问题。

  第三次:2024年3月,成功将助推器与飞船分离,发射升空约50分钟后,飞船在重新进入大气层后失联,任务提前结束。SpaceX认为此次试飞取得重大进步。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说,第四次试飞的主要目标是,“星舰”飞船在保持所有系统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通过重入大气层过程中的最大加热点。

  分析指出,在太空中重启“猛禽”发动机以及助推器返回发射场附近墨西哥湾某个点的情况,是这次飞行中最值得关注的事情。

  美媒称,SpaceX正准备在2024年大大加快发射“星舰”的步伐。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官员的说法,SpaceX2024年计划进行多达九次试飞。

  月球与火星

  星际梦想何时实现?

  2021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SpaceX签订合同,SpaceX将在“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中执行首次载人登月任务,任务定于2025年进行。

  但在2024年1月,NASA又表示,“阿耳忒弥斯3号”载人登月计划推迟至2026年9月。美媒称,该任务的推迟,部分原因与“星舰”有关。

  《华尔街日报》曾指出,SpaceX虽然希望通过“星舰”开辟新天地,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障碍。

  马斯克近期表示,其公司正致力于在2025年年底前解决“星舰”的太空加油问题。NASA称,这是使用该飞船将人类送往月球的一项关键技术。

  尽管重返月球的目标,面临着重重挑战,但“星舰”并不会止步于此,它未来还要飞向火星。

  “人类有望20年内在火星自给自足”。近期,马斯克在一场演讲中说。

  马斯克在“星舰”基地发表的演讲,详细阐述了通过“星舰”项目实现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的愿景。在讨论有关火星的具体计划时,马斯克表示,他认为人类有望在大约20年内,让火星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明。

  马斯克经常谈到他在火星上建造城市的梦想,他认为,定居点需要大量人口才能自给自足。而实现这个梦想,则需要“星舰”这种运输工具,一次可以运送100多人到火星。

  不过,马斯克早就直言:“‘星舰’这个项目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难。”

  人类的星际航行梦想是否能够实现?

  也许正如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的:“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展望未来,人类终有一天会走出地月系迈入行星际,太空旅行可能相当复杂,但对于人类而言,每次尝试,都是里程碑。(完)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航展举行地面装备动态演示

  •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厦门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4-11-13 09:46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2024-11-13 09:40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2024-11-13 09:39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2024-11-13 09:40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军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
2024-11-13 09:39
由于轴子暗物质信号极其微弱,经典磁场干扰可能成为高灵敏识别轴子信号的巨大挑战。
2024-11-12 09:09
该项目位于福建东山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8米/秒。
2024-11-12 09:09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
2024-11-12 09:08
未来,核聚变能将在人类的能源系统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来自核聚变的清洁、持久且便宜的电能会走进千家万户。
2024-11-12 09:06
非编码RNA可能成为未来癌症诊疗的新指标和新靶点,其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2024-11-12 09:05
11月11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展翅珠海,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5周年。
2024-11-12 09:06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2024-11-11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