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83集团军某旅结合高原驻训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强军动力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第83集团军某旅结合高原驻训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强军动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09-23 09:56

  第83集团军某旅结合高原驻训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强军动力——

  向英雄致敬 为胜战建功

  ■陈俊晖 解放军报记者 张科进 特约记者 王越

  初秋,喀喇昆仑,凛冽的山风掠过群山沟壑,吹到上等兵郑如军的脸上。

  “先辈的英雄事迹让我懂得,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面对失败的勇气。”在第83集团军某旅组织的以“向英雄致敬,为胜战建功”为主题的总结表彰仪式上,被评为“徐汉林式优秀士兵”的郑如军登台领奖时,向战友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该旅有一个以英雄徐汉林命名的“汉林班”。新中国成立之初,该旅战士徐汉林在剿匪战斗中舍身炸敌堡,成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多年来,该旅常态开展“徐汉林式优秀士兵”表彰评选,激励官兵矢志传承英雄精神、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一年前,郑如军带着名校的光环参军入伍。因工作表现出色,他获得大学毕业生士兵参加提干考试的机会。身边战友都以为郑如军能轻松过关。成绩揭晓,他却以2分之差遗憾落榜。意外的挫折,让他一时不知所措,垂头丧气。

  郑如军告诉记者,那段时间,要强的他对这个结果难以接受,觉得在战友面前抬不起头来,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

  还没从落榜的失意中走出来,郑如军便随部队赴高原驻训。由于状态不佳,郑如军对艰苦的驻训环境难以适应,日常训练劲头不足。郑如军回忆,那时,他已做好思想准备——等服役期满便递交退伍申请书。

  郑如军的情绪变化,很快引起了连队干部骨干的注意。随着深化教育实践活动在高原驻训一线火热进行,该连结合旅里开展的“向英雄致敬,为胜战建功”主题活动,组织郑如军等一批新战士寻访红色足迹,让新兵们在触摸红色历史中经受灵魂洗礼。

  “我军的发展壮大史,就是一部充满光荣与热血的英雄史。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改造思想、坚定信念、奋斗强军的教育富矿和有效载体。”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他们结合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徐汉林式优秀士兵”表彰评选、“我的先辈我的连”故事会、“寻访高原红色足迹”等活动,引导官兵传承英雄模范精神,勇担党和人民赋予的如山使命。

  “高原缺氧,天险阻隔,革命先辈用手中的简陋工具,在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先辈的英雄事迹,让郑如军深受触动。他扪心自问:“与‘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先辈相比,我这点挫折算得了什么?”

  回到营区,郑如军重新振作起来。他奋起直追,通过自己的拼搏赢得大家认可。练体能,比别人多跑几圈;练战术,比别人多爬几次……身边战友发现,那个以前怕苦怕累的“秀才兵”,如今已成为“拼命三郎”。前不久,郑如军在旅里组织的高原实弹射击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获评“徐汉林式优秀士兵”。

  这段时间,用英雄模范事迹感召高原驻训官兵的活动,让该旅政治工作部张干事深有感触。

  不久前,张干事从艰苦边远地区部队交流到该旅任职。“重新定岗,业务工作不熟悉,随军家属也没法照顾……”张干事坦言,“我感觉成长进步较慢,刚到新单位便滋生了‘工作过得去就行了’的思想。”

  根据深化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安排,张干事负责组织“我的先辈我的连”故事会和“模范在我心中,行动就在脚下”主题演讲活动。查史料、写脚本、访典型……一个个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让他深受教育。在机关组织的思想辨析会上,张干事重新审视自己工作干劲减退的种种表现,主动检讨自身问题,决心在新岗位上干出新成绩。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一路采访,所见所闻让记者深切感受到,虽然高原驻训的艰苦环境让该旅官兵承受了不小的身心压力,但活动的深入开展让大家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确保了驻训任务有序推进。

  该旅防空营某连前身曾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15架,被授予“抗美援朝英雄连”荣誉称号。初上高原,该连首次实弹射击却成绩不佳。讨论中,官兵重温先辈在极寒条件下英勇作战的光辉战例,进一步凝聚发扬军事民主、集智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几个月来,全连官兵克服高原驻训面临的种种困难,探索了一批高原条件下的新战法、新训法,成效显著。

  雪山下,激荡一股英雄气。如今,“学习英雄、崇尚英雄、成为英雄”已成为该旅官兵口中的热词和自觉的行动,部队上下练兵热情高涨。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文艺晚会在澳门举行

  • 习近平考察澳门科技大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2024-12-19 09:27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2024-12-19 09:27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2024-12-19 09:26
持续且旺盛的研发创新活动是国际科创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来源。
2024-12-19 09:26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2024-12-19 09:22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12-18 09:26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2024-12-16 1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2024-12-16 09:54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12-16 09:52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12-16 09:51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2024-12-16 09: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