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营观察丨当好“磨刀石”:一群战鹰的智勇之道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军营观察丨当好“磨刀石”:一群战鹰的智勇之道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10-28 08:42

  换种思维去战斗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秋日,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外场塔台屏幕上,数架战机的航行轨迹交织缠绕,高度速度等参数不断跳动。此刻,空中战局激烈胶着,战机在空战区域持续回转、换向、机动,攻防态势反复变化……

  观训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指挥员似乎有意减少干预,让飞行员放开手脚,努力发挥他们的最大作战潜力。这种训练方式,源于该旅“蓝军分队”在一次对抗中的大胆突破。

  那次,战前研讨刚进行不到10分钟,大家已达成共识。这时,率领蓝军分队上阵的某大队龙大队长却表示:“还有其他可行方案,为什么不尝试一下?”

  听到他的话,研讨室里的十几双眼睛齐刷刷望向他。

  “大家同在一个单位,一起研讨训练时间久了,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固化战斗特点。”龙大队长告诉记者,那次研讨他下定决心,和蓝军分队的战友一起,给频频交锋的老对手“一点颜色瞧瞧”。

  翌日清晨,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红蓝双方战机呼啸升空。

  驾机穿过厚厚的云层,红方飞行员詹言与长机配合,对责任区建立态势感知。一路上安静得出奇,到达预定空域后,詹言瞬间注意到,一架“敌”机隐约在前方出没。

  面对这样好的进攻时机,詹言心动不已:“机不可失,再拖一会儿就跑了!”

  经过长机同意,詹言铆足了劲向“猎物”扑过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双方进入视距范围后,“猎人”和“猎物”的角色竟然颠倒过来——蓝方战机猛然向上攀升、拉开高差,詹言瞬间丢失目标。就在他到处寻找时,蓝方战机突然出现在他身后……

  不等詹言作出反应,蓝方飞行员已经“发射导弹”……

  “漂亮!”对龙大队长来说,一切似乎尽在掌握。此次训练,他们充分发挥飞行员个人战斗技能,灵活设计对战方案,利用山体低空突防、利用云层躲避追踪,成功打了红方一个措手不及。

  一次折戟,胜过千百次耳提面命。蓝军分队用一场不讲套路的实战对抗,成功激发了各飞行大队的战斗血性。

  管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鲶鱼效应”,指的是通过引入新元素或竞争者来刺激一个群体的活力。在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蓝军分队正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近年来,该旅一直鼓励官兵从解决实战问题出发,积极实践验证,把对手思维嵌入任务规划、协同准备、战斗实施、效能评估全程。蓝军分队的战斗航迹,为该旅创新战法训法、锤炼打赢本领,不断创造着新的可能。

  当好“磨刀石”:一群战鹰的智勇之道

  ■廖诗宽 王 男 王鑫伟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飞行训练。张为栅摄

  放开手脚前,要战胜的对手是自己

  “对手,不再是一道能轻易猜出答案的题目!”

  对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的飞行员来说,那次对抗训练带来的思想冲击,至今让他们记忆犹新。

  对抗中,蓝方指挥员临时决定,在战斗开始时就集结所有兵力,拉开架势与红方展开决战。战斗刚打响就进入白热化阶段,这一举动让红方措手不及。仅用一个多小时,蓝方就达成作战意图。

  对抗训练结束,蓝方飞行员直呼过瘾,红方飞行员深受震撼……

  那年,该旅在某大队龙大队长牵头下,针对不同任务与训练内容,抽调空勤、战勤、机务等各专业骨干苗子组成蓝军分队。为了充分发挥“磨刀石”作用,他们研究对手的作战样式和作战原则,结合典型战术战法,展开了一系列专项假想敌训练。

  “只有让蓝军分队更像现实对手,然后嵌入日常训练中,带动大家放开打,才能更好地促进战斗力提升。”谈及成立蓝军分队的初衷,该旅领导说。

  云霄之上,一场多要素海空协同训练正在上演。

  龙大队长与飞行员汪强共同掩护一架战机,向红方目标发起突击。汪强采用自主设计的战术,飞出一道出人意料的突防航线,成功“摧毁”目标。

  经历了越来越多“放开打”的瞬间,汪强感觉自己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大”。

  “放开打”,打破的是禁锢战斗力的思维枷锁。“以前评定飞行成绩时,一旦出现某项数据偏差,就会被判为错误。这导致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放不开手脚,不敢做动作。”汪强说。

  蓝军分队成立后,他们打开思路,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讨——只要符合安全规定,又能达成作战意图,就应该允许飞行员根据战场态势自主发挥。与此同时,该旅赋予了蓝军分队更大权限:可以连续组织自由空战课目训练。

  每次对抗训练,蓝方飞行员身边的友机、面对的“敌”机与担负的任务都会有所不同。通过不固定编组的训练模式,飞行员可以尽快适应各类角色、各种作战环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自主作战能力和训练效益。

  放开手脚前,要战胜的对手是自己。就这样,飞行员们告别“飞数据”的传统模式,真正迈进“飞方法”“飞作战”的新阶段。

  一次对抗,蓝军分队一亮相便技惊四座,一个个高难度战术动作轮番出现,让红方措手不及。

  “今年可以用,明年就不行了。因为对手不会吃第二次亏。”飞行员陈逸笑着告诉记者。日新月异的战术变化,时常让这位拥有20多年飞行经验的老飞行员感慨不已:“研究战术没有休止符,多一套战术,就多一种制胜未来战场的可能性。”

  黄昏时分,一架架战机自空中返航。飞行员们手拎头盔,淡定从容地走向讲评室。身上被汗水浸湿的飞行服显示着,他们刚经历了一场紧张激烈的对抗。

  天空归于平静,“战斗”却还未停止。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新的“头脑风暴”……

  未来战场的棋盘上,没有传统的边界地带

  一场对抗,己方双机被判定“突防失败”,原因何在?复盘中,蓝军分队官兵找到了答案——

  在红方干扰下,飞机与后方指挥所的通信链路受到影响,导致态势感知能力被削弱。发现问题的同时,他们也敏锐意识到,克敌制胜的突破口,就在于编队精妙协同。

  “在对抗中暴露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认账’后该如何‘销账’。”龙大队长说,“我们只有加强编队协同研究,练强空中作战‘小体系’,才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始终保持作战能力。”为此,他们利用各级演训机会主动发现问题、划分问题,并组织专人展开集智攻关,不断修正战术动作与配合流程。

  不久后,该旅组织的一场对地打击训练中,飞行员们凭借灵活多变的战术、默契娴熟的协同,打出精彩配合——

  四机升空,纵深布势。飞行员按任务规划前往预定地域,1号机率先发现目标,随即将态势同步推送给整个编队。4号机在友机掩护下,以迅如风雷之势完成对目标的锁定与攻击……

  一次次实战磨砺中,飞行员们对“联合”“协同”等战斗概念、模式愈发熟悉,对体系对抗的理解也不断加深。

  “在体系对抗中,避对手锋芒,同时找准对手的薄弱点,是战场制胜的关键。”飞行员陈逸记得一次对抗训练,谁也没想到,红方会瞄准他们防守薄弱的加油机。结果,在战机加油时,他们被对手成功偷袭。

  “对手不会按部就班跟你打,我们的视野不能局限在座舱左右,更要看到体系全局。未来战场的棋盘上,没有传统的边界地带。”回忆起那次失利,陈逸至今感到“值得回味”。

  海浪拍打礁石,跑道通向大海。一次任务,该旅派遣分队进驻某临海机场,作为蓝方空中作战力量,与红方部队展开对抗。

  “体系对抗,具有多重行动并行、攻守换位迅速、敌我对抗交融等特点。作为蓝方,我们必须瞄准对手作战体系中的‘靶心’,通过精准出击,帮助红方部队发现自己的薄弱点、练强作战过程中每个环节。”飞行员安旭告诉记者。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蓝方分队从进驻前就争分夺秒进行技战术研究。进驻后,他们立即展开对接工作,协调当地航管、气象、场务等部门对分队官兵进行理论授课,有针对地做好技战术准备。

  那天,对抗在海天之间打响。

  蓝方战机编队穿梭于云端,协同展开区域联防。安旭与战友密切配合,根据红方整体态势布设和油量储备,准确预测红方的突击方向。而后,在第一波次交锋中,他们成功命中2架“敌”机,达成蓝方作战意图,也为红方明确了战术改进的方向。

  脑力和智慧,是制胜战场不可或缺的金钥匙

  长空寥廓,海浪翻涌。

  那次海空对抗训练,龙大队长受领任务,驾机对海面两艘舰船进行突防。就在他越过第一艘舰船的防线时,雷达突然发出锁定告警。龙大队长还没反应过来,通信系统已经传来讯息:突防失败!

  这个结果,出乎龙大队长的意料。战后复盘时,他才得知,任务前,“敌”指挥部临时调整了一艘舰船。由于没有预先准备,龙大队长被打得措手不及。这次教训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上。

  “战场上哪有那么多预先准备的机会?唯有见招拆招、以变应变,方能克敌制胜。”龙大队长感慨。

  那场失利后,他痛定思痛,与战友共同研讨不同作战背景下的战术方案,着重训练飞行员临机应变能力。

  一次,龙大队长在担任评估员时,观测到一艘舰船正驶离港口。他心念一动,毫不犹豫地拨通兄弟部队的电话——一路联系、反复协调,最终,他成功为战友争取到一次对抗训练机会,让蓝军分队官兵得以验证自身的战术构想。

  要想用得好,必须练得勤。为了让对抗释放最佳效能,该旅蓝军分队与空军地导部队、海军舰艇部队常态开展训练协作,互相查找差距不足。

  “与不同对手过招,虽然压力不小,但收获更大。”飞行员黄朝嵘还记得,和空军地导某部展开的一场对抗训练。

  阵地上,红方防空警报骤然响起;云端上,蓝方数架战机迅猛袭来。

  蓝方飞行员驾驶战机俯冲而来,低空突防掠过阵地。红方一位老班长不禁感叹,入伍近20年,这是他头一次看见“这么‘嚣张’的蓝方战机”。

  尽管战勤人员不断调整雷达方向,红方还是丢失了目标,被蓝军分队抢先一步。演训结束,参训官兵坐到一起,结合各自岗位复盘战斗流程。

  对抗中,地导官兵穷尽一切办法破解困局,尝试并检验了多种招法,也从中获得很多思考。复盘结束,他们将蓝方提出的“根据目标特性推算航迹”“及时转变抗干扰方式”等意见一一记录在册,作为接下来突破的重点。

  每次过招后,红蓝双方都会毫无保留地把研究心得和盘托出。各方结出的“战果”越来越丰硕,红方不断进步成长,蓝军分队这块“磨刀石”也变得更加坚强。“大家都找到战斗力建设的短板,就是蓝军分队存在的意义。”该旅领导告诉记者。

  西北戈壁,战斗正酣。粗粝的地面上映射着数个黑影,机翼下满载弹药,闪烁着慑人的寒光。接到突击指令,蓝军分队飞行员于律立即驾机升空,向数百公里外的地导雷达防御要地机动。

  红方阵地,各作战单元快速进入预定位置,编织出严密的防御体系,很快就洞察到蓝方攻击意图。

  于律灵活运用战术迂回机动,尽量缩短被发现距离。到达某个点位后,他突然加满油门、拉动操纵杆,让战机在长空中划出一道弧线。

  原来,于律把整个突击航线划分成数段,并根据飞行速度,预先计算出到达每个规避点的时间。实际战斗中,他就可以通过飞行用时定位自身位置,从而与脑海中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进行匹配,随后做出最有利的规避动作。

  “脑力和智慧,是制胜战场不可或缺的金钥匙。飞行不仅需要反复练习,还得善于思考。”于律说,“只有每次飞行都迅速找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将自身锤炼得更加强大,才能把部队打磨成更锋利的尖刀。”

  战争是力的比拼,更是智的较量。翱翔于蔚蓝长空,蓝军分队的飞行员们知道,唯有用头脑飞行,才是让蓝军更“蓝”的关键招法。

  锐视点

  坚石才能磨利刃

  ■陈书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深化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科技练兵。军队锻炼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就要瞄准战场“靶心”开展对抗训练,就要强化对手思维,紧盯对手、研透对手。

  锋利的刀刃要靠坚石来磨砺,过硬的素质需要强大对手来锻造。只有经常和强手过招,才能不断提升对抗训练质效,练就克敌制胜的过硬素质,夯实打赢未来战争的信心和能力。

  实战对抗能否有效锻炼部队,蓝军这块“磨刀石”是关键。没有高质量的蓝军,就练不出高水平的部队。如果不能真正地模拟强敌、砥砺锋刃,部队在演习中胜利也毫无意义。

  一位蓝军旅旅长曾这样描绘理想中的蓝军:形像神似,能让演训对手看到强敌的影子,体验到强敌的特点;作风严实,贴近实战真打实抗;能力超强,能把对手逼到绝境、难到极致……试问面对这样一支蓝军,谁还敢掉以轻心?

  建强各层级模拟蓝军,必须严格遵循“形神兼备”这一标准,从指挥模式、作战编组、战术战法等方面模拟对手作战思想和行动特点,引导部队真研对手、真谋对策;必须紧贴实战构建复杂电磁干扰、网络攻击等作战背景,在逼真环境下推进实战化对抗训练走深走实。

  蓝军的存在,不只为分出胜负,更是为了互相借鉴、携手并进。通过背靠背对抗训练、面对面坦诚交流,部队官兵在互学互鉴中不断锤炼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双方实战本领。实现红蓝“双赢”,既是对战斗力建设的高度负责,也是蓝军作为“磨刀石”的真正意义。

  无论红蓝,只为实战。“要坚定不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建强模拟蓝军,是锻造精兵劲旅不可或缺的一环。唯有在对抗中不断磨砺锋刃,才能在未来战场上克敌制胜、所向披靡。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

  • AI绘乌镇丨人工智能“眼”中的乌镇长啥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