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团中士李志洋:“高原边防是成长成才的好地方”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团中士李志洋:“高原边防是成长成才的好地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2-20 09:03

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团中士李志洋——

“高原边防是成长成才的好地方”

  ■左南星 解放军报记者 于心月

  开栏的话

  习主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广阔西部,大有可为。西部地区在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扎根西部,投身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为西部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即日起,解放军报推出“报效祖国建功西部”专栏,讲述包括部队官兵、退役军人在内的广大青年立志报国、挺膺担当的奋斗故事。

  迈出大门,寒风扑面,李志洋不禁打了个寒战。

  2月的西藏日喀则,寒冷依旧。训练场上,一场急救训练正在进行。

  李志洋很快发现不远处有一名“伤员”。“头部伤口较深……”快速检查后,他打开背囊,立即取出止血带和纱布,迅速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护。

  “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团救护班中士李志洋说,3年前,他写下戍边申请后,从四川德阳入伍来到雪域高原。

  临行前的情景,李志洋记忆犹新——

  父亲沉默不语,母亲心疼不已:“高原那么冷,你一个四川娃儿,怎么受得住……”

  “放心吧,儿子已经长大了,高原边防是成长成才的好地方。”李志洋宽慰道。3年来,他和战友们一起巡逻、训练,背着药箱走遍辖区哨所,把高原当成“第二故乡”,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践行当初的诺言。

  作为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李志洋对地震格外敏感。1月7日,西藏定日县地震发生时,李志洋正在吃早餐。意识到发生地震,他和战友们立即放下碗筷,跑到药房,将创伤药、感冒药等常用药品装进药箱。

  接到上级命令后,李志洋随队赶赴灾区。由于道路受损,车行至震中附近,李志洋和战友们迅速背上药箱,徒步赶往受灾村庄。“当时只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他说。

  在受灾最严重的定日县长所乡,李志洋和战友们一边救治受伤群众,一边进行防疫消杀。到了傍晚,他又赶去帮村民搭帐篷,一天下来,“累得倒头就睡”。

  “为啥那么拼?”记者问。李志洋回忆起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的情景。那年,7岁的他在避险时头部受伤,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为他包扎伤口。李志洋已记不清那名战士的模样,但对他的话刻骨铭心:“如果需要帮助,就找和我穿一样衣服的人。”

  “对我来说,那身迷彩绿就像一束光。如今,我想用这束光照亮更多人。”李志洋说。

  救灾部队回撤时,一名藏族小女孩对李志洋说:“谢谢解放军叔叔!”看着小女孩闪光的眼睛,李志洋仿佛看到17年前的自己。

  “高原边防是成长成才的好地方。”李志洋坚定地说,“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采访即将结束时,李志洋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走进边防哨所时的场景:“10月刚到,哨所已冰封雪裹,前进路上,每一步都异常艰难。3年来,边防哨所我已走了很多次,每一次、每一步都扎扎实实。”说这话时,李志洋的脸上透着“高原红”,眼神清澈坚定。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 南粤春已暖 招聘正当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需要艺术和技术的高度合一。而《哪吒2》在本土先进动漫制作技术的托举之下,实现了这种合一。它的成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科技硬实力的并肩胜出和双重出圈,昭示着文化与科技碰撞产生的巨大张力。
2025-02-17 10:12
科普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2025-02-17 10:1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