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心随战鹰一起飞
■杨正中 何格格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中等身材,皮肤因常年奔波而略显黝黑,言谈举止间既有军人的严谨干练,又有学者的儒雅气质——这是空军工程大学教员崔荣洪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开学第一课,崔荣洪将《飞机结构强度》课程的讲台,搬到了装备实习场。站在战机前,他向学员们抛出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假如战斗明天打响,我们能做什么?”
刚刚还因为第一堂课就看到战机而兴奋的学员们,一时间都陷入了沉思。“你们不用急于回答,等课程全部结束的时候,我想大家内心会有答案。”
“走出教室不仅是为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作为机务人,走近飞机、触摸飞机,才能切实感受到肩负使命之重。”崔荣洪说。
一身迷彩,责任在肩;一声教员,重若千钧。扎根岗位20余年,崔荣洪牢记报国初心,潜心攻克打赢难题,奋斗在为战育人一线。作为一名机务教员,他工作时常常埋首案头,但内心始终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以时不我待的状态砥砺前行,将人生梦想放飞在蓝天之上。
空军工程大学教员崔荣洪(左)给学员讲解飞机外部构造。胡超腾摄
“我愿为此奉献一生”
每当跟朝气蓬勃的学员们在一起,空军工程大学教员崔荣洪,总能看到自己青春年少时的影子。
崔荣洪的家乡在山东日照,紧邻沂蒙山区。小时候,他总听父辈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也很喜欢在放学后跟小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从军梦想,早早种进了他的心里。
年幼的崔荣洪对军兵种没有概念,直到高二时听历史老师讲起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斗,他被志愿军飞行员将自己化作“第201发炮弹”的英雄气概震撼,内心对加入空军部队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走在放学回家路上,崔荣洪反复在心里问自己:“假如战斗明天打响,我能做些什么?我能不能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繁重的学业压力没有让崔荣洪放弃思考。一年之后,他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高考成绩全县第一名的崔荣洪,坚定地报考了空军工程大学。
谈及当年的情况,崔荣洪笑着说:“填报志愿时,我一眼就看到了‘空军’两个字,还以为大学是设计制造飞机的。”
尽管不能成为一名飞机设计师,但崔荣洪从军报国的热情分毫不减,决定以另一种方式目送和守护战鹰高飞。
以优异成绩接连完成本硕博阶段的学习后,崔荣洪留校任教。多年来,无论教室还是实验室,都是他军旅人生中重要的舞台。直到几年前,转改文职政策出台,他又一次面临选择。
为了能继续在部队工作,保持科研攻关不断线,崔荣洪决定转改文职。退役仪式那天,他穿着笔挺的军装,对着镜子照了又照,满眼都是不舍。
“虽然身份变了,服装换了,自己还是姓‘军’,还是干教学和科研工作,职能任务没有变,使命担当没有变,初心信念更不会变。”崔荣洪在心里给自己立下规矩,绝不因身份转变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即使是军事训练成绩,也依然要保持军人的优秀标准。
如今,面对新的挑战,崔荣洪带着学员们潜心科研,紧盯部队一线创新攻关。“部队培养了我,我也热爱部队,战机结构研究是事业更是使命,我愿为此奉献一生。”他说。
“做科研就是要为部队解难题”
在学员和其他教员眼中,气质儒雅、谦虚寡言的崔荣洪,是团队的“破题先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来,他的选题方向始终紧贴实战化,数次挑战“不可能”。
那年,面对某科研难题,崔荣洪决心带队攻关。此前,业界已有多个团队进行过研究,但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受领任务初期,崔荣洪和团队成员查阅大量文献、开展广泛调研,先后提出了10余种假设,但无一奏效。一时间,团队士气陷入低谷。
崔荣洪深知,影响战斗力的难题不是“选做题”,而是要坚决迎难而上的“必答题”,早一天解决,就早一天掌握决胜战场的主动权。他不断激励大家:“科研工作本身就充满未知与挑战,想把潜心钻研的事业做出成绩,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作为团队负责人,崔荣洪奋勇当先,带着大家反复修改方案、测试验证,奔波在部队、工厂和实验室之间。实验进度最紧张的时候,他就睡在仪器旁边,利用仪器预热的间隙休整一会儿,待仪器预热好了就赶紧起来继续实验。
崔荣洪的辛勤付出,深深感染、鼓舞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测试有时候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尝试,取得结果往往就在一个关键值的调试之后,今晚我们再重新来一次。”大家振奋起精神,日夜连轴转,再次向着目标发起冲锋。
经过不懈努力,多次测试之后,崔荣洪带领团队终于取得成功。
“做科研就是要为部队解难题。”在崔荣洪的指导下,学员李小涛多次深入某航空兵部队进行调研,带回了第一手数据,并结合自身兴趣点最终选定毕业设计选题。
李小涛不是个案,崔荣洪带过多位研究生,无论论文选题还是科研项目,他都强调要秉持“战斗力标准”这把标尺。这些紧贴一线需求的研究,为学员们赴部队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大家有需要随时联系我”
寒假时分的校园显得分外安静,刚从部队一线回来的崔荣洪行李都没来得及放回家,就直接去了办公室。
他趁热打铁,开始对调研报告进行梳理,将新鲜的案例融入教案之中。透过镜片,崔荣洪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屏幕上的字符、公式和图片上。暖色的灯光下,他鬓角的头发显得更加灰白。
自己的课有没有用上最新的部队案例?部队有没有技术难题需要解决?这是崔荣洪经常思考的两个问题。
“要想解决难题,首先要成为行家里手。”之前到部队挂职锻炼,崔荣洪主动要求前往机务中队,跟着基层官兵一起昼夜保障飞行。他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给技师们递扳手。
崔荣洪放下了自己的学历,天天捧着数据背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班长们请教。他在工作和生活上和大家打成一片,很快掌握了基层装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
作为多种主战机型课程的授课主力,开展技术巡讲,也是崔荣洪的主要工作之一。凭借对基层的熟悉,他了解一些官兵实践经验丰富而理论缺乏的实际,于是每到一个部队先开展“受众情况摸底”。在教学中,他精心选择适配度高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带动官兵主动思考,一起探讨不同的解决办法。
“好的教员,就是他讲一遍我就听懂了。” 一位听过崔荣洪授课的老班长这样说。
课后,崔荣洪不仅把课件、资料全部分享给官兵,并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他们:“大家有需要随时联系我,有好的想法也欢迎和我一同交流。”
一开始,官兵们还以为“随时”只是一种客气的说法,但和崔荣洪熟悉起来后,才发现他服务部队不讲“下班时间”。
“崔教员研究飞机抗疲劳,他自己也很‘抗疲劳’。”谈起崔荣洪,西部战区空军某部的一名工程师满口称赞。
一次驻训期间,一架战机发生故障。凌晨时分,在场人员都束手无策。“怎么办?找谁能解决这个难题?”距离战机起飞只剩不到5个小时,该工程师第一时间想到了崔荣洪。
接到电话,刚刚睡下的崔荣洪赶忙披着衣服赶回办公室,远程指导部队研判处置。他结合研究成果给出可能故障点及处置方法,经过2个多小时的“线上诊疗”,故障被成功排除。黎明,战机迎着朝霞顺利升空。
近两年,崔荣洪又开始探索装备教学的新路子,将课堂搬进了机场,让不同身份的学员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新装备,使人才培养更加紧贴一线。
“把每项工作做到极致”
长期从事机务相关工作,“极端负责”这一理念早已成为崔荣洪的行为准则。“把每项工作做到极致。”科研上,他会经常为了一个数据的精准,熬上通宵。教学上,他更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018年,崔荣洪做了半月板手术。因为不想延缓课程进度,他刚手术完就回去上课了。崔荣洪坚守三尺讲台的身影,赢得了学员们的尊重和信赖。
“崔教员较真,写作业时小到一个计量单位都不敢错!”偶尔,学员们也会偷偷“抱怨”崔荣洪的严厉,但他们也时刻牢记教员说过的话——机务工作人员一手托举着国家的财产,一手托举着战友的生命,对工作一定要极端负责,极致求细,才能搭建好通往飞行安全、作战胜利的天梯。
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图文叙述,崔荣洪想了很多办法:向上级申请装备零件、自费购买教具模型、利用电子技术建模……
一次,为了让学生理解机轮刹车系统的工作原理,崔荣洪和几位年轻教员花费一周时间,做出了模拟仿真的小教具。看到学员们爱不释手地研究教具,那一刻,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崔荣洪想搭建一个平台,除了让更多学员直观了解装备之外,还可以为部队官兵提供技术支持。
经过多方协助和团队教员的共同研究,他们利用越来越成熟的军内网络资源,创新实施了“三网融合、多方联动”的教学改革:将课堂与部队、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真正打通,教员可以联系共建部队,学员可以查询各型飞机的具体信息,部队可以在辅助教学的同时获取技术支持。
现在,越来越多的课程已在院校与部队实现装备技术云共享。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个平台而受益,崔荣洪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攀登科学高峰和培养人才的道路上,我们永不止步。”和团队教员一起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后,崔荣洪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