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某基地结合任务特点优化教育模式——
千里任务线成为“精神补给线”
张冰瑶 本报特约记者 刘国辉
“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曾为捍卫这片热土浴血奋战……”
炎炎夏日,疾驰军列的车厢内,某基地任务分队江教导员指着车窗外掠过的群山河流,为官兵讲述任务途经地的红色历史。
“在任务一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激励官兵履职尽责、建功岗位。”该基地领导介绍,他们常年执行重大任务,官兵经常转战戈壁荒漠、深山雪原等地域,开展教育面临部队频繁机动、人员高度分散等难题。为此,他们结合任务特点和部队实际,采取“任务牵引+场景嵌入”的“流动课堂”模式,组织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搭设“军列讲堂”“阵地学堂”“帐篷故事会”“走廊文化墙”等教育平台,帮助官兵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为了在铁路输送任务期间高质量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该基地从所属各单位遴选优秀政治教员,组成“戈壁星火讲师团”。每次任务出发前,随队“戈壁星火讲师团”成员都会针对任务属性和特点,结合沿途地域红色资源,科学确定教育主题、精心设计教育内容。
一次任务途中,列车经过河西走廊,看着沿途连绵的沙丘和被风沙侵蚀的残垣,“戈壁星火讲师团”成员、三级军士长李俊弟结合红军西路军光辉战史,为官兵进行了一堂主题为“血战高台气更雄”的现地授课,带领大家重温红色历史,激发奋斗强军的热情动力。
“结合任务开展‘行进式教育’,让千里任务线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补给线’。”现场聆听政治教员的动情讲述,一名战士深有感触地说。
该基地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充分利用“流动课堂”开展“强军思想进阵地”系列教育活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练兵备战的耦合度,为部队战斗力生成加油助力。走进该基地某任务分队野战帐篷,一场别开生面的“三言两语话打赢”教育活动火热进行。官兵围坐在一起,结合红蓝对抗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梳理改进措施。
“流动课堂”释放胜战效能,“战地智慧”催生打赢招法。在最近组织的一次对抗训练中,该基地某任务分队遭“敌”强力反制。转场间隙,分队长薛志伟召集官兵,利用“阵地学堂”进行战术推演,研讨改进对抗策略。在随后的任务中,他们通过出其不意的手段成功突破“敌”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