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盛夏来临,位于祖国最东端的东极岛上,浓雾被日光驱散,杨柳的青绿渐渐浓郁。每天清晨,驻岛的巡逻小分队,都会迎着祖国东海第一缕朝阳,踏上环岛的执勤路。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走在祖国的海防线上,执法员们总会不自觉地哼唱起这首诞生于半个多世纪前、充满真挚情感的歌谣,而这首歌也被驻守在此的执法员们称为“最美海岛歌曲”,传唱了一代又一代。
多少年来,在这座面积仅有2.57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执法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同一座岛,唱同一首歌,用他们的话说,这早已成为“信仰般的存在”。对于他们而言,在这首歌中找到了青春的价值、找到了坚守的意义、更找到了与祖国山河“血肉相连的纽带”。
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队伍,担起了守卫东海前哨的神圣职责。他们几乎日夜坚守在渺无人烟的汪洋上,守护渔民平安归航是他们的职责使命。在他们中,有孩子刚满月的父亲、有刚刚新婚的丈夫、也有离家万里的孩子,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同一个梦想相遇,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在这些执法员之中,肖宁宁对这座岛的情愫尤为特别。
从平原长大的肖宁宁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远赴山海,一头扎进偏远的海岛。2011年,大学毕业后的他横跨大半个中国来到岛上,从未见过大海的他被眼前碧波浩瀚的景色所震撼,但回过神来,岛上简陋的住宿条件、潮湿腥臭的生活环境、时有时无的信号却又给了他当头一棒。就如歌词中写的那样:“从来不长一棵树,全是那石头和茅草……”
初登岛时,站在码头的肖宁宁眺望远方的山坡,陡峭的岩壁上,一笔笔红黄油漆勾勒出一幅大大的中国地图,“祖国在我心中”六个大字格外醒目。同行的执法员汪祺介绍,“那是守岛的先辈们留下的,他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刻上峭壁,成了独一无二的光荣勋章。”
在守岛的日子里,除了要忍受孤寂之外,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更是挑战。“风唱歌,沙跳舞,马尾松枝拉二胡;吃烂菜,喝咸水,当日报纸隔月读”,这句朗朗上口的绕口令是这座海岛的真实写照。由于远离大陆,岛上的补给全靠给养船运送,每年11月到来年4月的风浪季节,海上补给线被切断,在长达150天的时间里执法员们都面临着啃咸菜、喝雨水的艰难生活。
每当补给中断时,他们便会上山挖野菜、摘野果、接雨水,小葱拌豆腐在执法员们的口中是“珍珠炖翡翠”,青椒炒红椒则成为了“绝代双骄”。岛上艰苦的环境,渐渐在他们的眼中成为了一种磨炼,让一代代守岛人得以在贫瘠的土地中扎下根来,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如果好地方都想去,苦的地方没人来,那国门谁来守?海防线谁来守?”守岛14年,肖宁宁总结出的这句话。他说:“你为什么爱一个地方?那是因为你把爱留在了那里。”每到夜幕时分,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的东极岛总是寂静地融于一片夜色之中,而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也跟着潜藏进了海天之间。
2021年国庆前夕,肖宁宁接到妻儿准备来岛上探亲的消息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扫地、拖地、擦窗户、洗被套……还托人从岛外带回一大袋零食水果和玩具,兴冲冲地拍照发给妻子,“一切准备就绪!”
日子是掰着手指头过的,妻子带着仅3岁的宝宝从河北老家坐飞机、乘高铁、赶大巴,终于来到距东极岛最近的轮渡站,等待着第二天上岛团聚。
夜里,肖宁宁收到妻子的信息,“外面好像下雨了。”他随即安慰道:“放心吧,一觉睡醒天就晴了。”然而,后半夜的风越刮越大,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清晨,上级通知全岛进入一级防台准备,这也意味着所有的船停航停运。
海风呼啸,如刀一般割着肖宁宁的心,海的那边,宝宝因水土不服发烧了,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跑医院,肖宁宁却只能像热锅上的蚂蚁干着急,短短几十公里的航线,却成了一家人无法逾越的鸿沟。
“宝宝已经退烧了,不要担心我们,安心守岛。”看着妻子的微信和空荡荡的家属房,肖宁宁终于压抑不住心中的难过,七尺男儿悄然落泪。
也正是这一年,电影《守岛人》在全国上映,片中“时代楷模”王继才夫妇的故事深深感染着肖宁宁。在影片最后,随着开山岛上国旗迎着朝阳升起的画面被定格,他领悟到,“岛不仅是家,更是国,守岛就是守国。”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驻岛轮换制度让这座海岛始终流淌着新鲜的血液,渐渐地肖宁宁明白,或许今后的岗位会变,但坚守的意义始终不变,他用数十年的青春将这份最真挚的爱融入这片荒芜的山海。
夏日的风,吹动着海岸线上鲜红色的旗幡,远处海面上不时传来响彻云霄的汽笛声。面朝大海,肖宁宁眺望着如今焕然一新的小岛,不自觉地又哼唱起了那首歌谣:“搬走那石头,修起那营房,栽上那松树,放牧着牛羊,这儿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郭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