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奶奶,您现在能看清楚吗?”“看清了,看清了。爹,我又看到您了……”7月2日,贵州省毕节市的烈士家属彭德先与千里之外的沈阳日报记者李禹墨视频连线。此时,李禹墨正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前,给彭德先拍录她父亲的名字。看到烈士英名墙上父亲的名字和陵园工作人员献上的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彭德先的热泪夺眶而出,感激地说:“有你们的照顾,我们这些烈属就放心了,谢谢你们。”
“前段时间,姥姥在电视上看到一部抗美援朝影视剧,于是更加思念太姥爷。”两次陪同彭德先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的外孙女葛俊利告诉记者,由于烈士陵园离家太远,家人便想到联系他们的老朋友李禹墨,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纾解老人的思念之情。
彭德先今年76岁,在她的记忆里,父亲谢大友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谢大友1927年10月出生,1950年9月入伍。从黔北参军入伍时,女儿彭德先只有1岁。
1951年2月,谢大友牺牲在朝鲜前线。家人不知道他的具体牺牲地点、安葬在哪里,只保存着一张烈士证明书。
谢大友牺牲后,家里没了顶梁柱。几年后,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改嫁到彭家。从此,她改名为“彭德先”。
成年后,彭德先渐渐和生父谢大友那边的亲戚恢复了联系。村里曾和谢大友一同参军的老兵告诉她:“你爹临走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嘱托战友们照顾你们母女。”后来,村里通知烈士家属登记,她和母亲把领取的抚恤金,都留给了奶奶。“听母亲说,父亲非常孝顺。”彭德先回忆道。
几十年过去,彭德先已成古稀老人,儿女各自成家,日子平淡而满足,但她心里始终缺了一块——关于生父的记忆。
2022年清明节前夕,彭德先接到毕节市七星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电话,告诉她符合异地祭扫优待政策。当工作人员了解到老人的现实情况后,开始帮她积极寻找父亲的安葬地。
根据彭德先仅有的一张烈士证明书,毕节市七星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报上级部门查询到,全国记录有“谢大友”信息的烈士陵园一个在沈阳,一个在丹东。“您父亲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每年国家迎回的抗美援朝烈士遗骸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您可以去那边找找看。”听了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建议,彭德先决定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看。从西南到东北,路途太远,家人一开始并不支持,但彭德先坚持要去,她说:“这辈子就剩这一个念想了,不去,心里始终放不下。”
考虑到彭德先年岁已高,毕节市七星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得知老人确定目的地后,安排一名工作人员专项对接车票和食宿。同时,他们还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提前联系,确定异地祭扫时间。
2023年清明节,在老伴和外孙女葛俊利的陪同下,她坐上飞机赶往辽宁沈阳。
“当时我们逐个墓碑寻找,可还是没有找到太姥爷的墓。”回忆起第一次去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寻亲”的经历,葛俊利记忆犹新。正当他们失落之际,陵园工作人员说,可以到陵园的烈士英名墙上去找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烈士姓名都镌刻在那上面。
站在英名墙前,他们终于找到了谢大友的名字。当指尖触碰石碑的那一刻,彭德先哽咽着轻声说:“爹,我终于找到您了。”数十年的思念,化作止不住的热泪,彭德先坐在石碑前细细念叨她的经历和家里的变化。临走时她和父亲“约定”:“只要我还走得动,每年都来看您。”
今年清明节前,她再次赶赴沈阳,她说:“见不到父亲的模样,看见名字也好。”(周贤忠 徐艺洋 荣俊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