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首页 >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责编:李伯玺]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来源:新华网2025-07-18 09:46

24小时热图
  • 习近平会见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

  • 习近平会见迪亚斯-卡内尔

  • 习近平会见越南国家主席梁强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邮票发行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加载更多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在舰载机挂索着舰后复位阻拦索(2022年8月5日摄)。新华社发(扈秀帅 摄)

  新华社海口7月17日电 新华社记者丁增义、李秉宣、张瑞杰

  西太平洋,山东舰破浪前行。

  黄色起飞线延伸至飞行甲板顶端。3号起飞位,一架歼-15舰载机引弓待发。

  这一刻,近2000摄氏度的蓝色尾焰,从战机尾喷口喷射而出;锐利而有节奏的声浪,吞没了甲板上的一切声响。

  这一刻,曾文辉距离战机不足十米。热浪袭来,豆大的汗珠滴落在震颤的甲板上。

  下蹲屈身,他凌空一指,止动挡板瞬间释放,战机拖着尾焰呼啸而起……

  这是曾文辉经历过无数次的瞬间。他是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的一名起飞助理。

  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水兵,在航母飞行甲板上,伴着战机喷出的灼热尾焰,书写滚烫的青春。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战士在检查止动轮挡状态(2024年11月2日摄)。新华社发(李刚 摄)

  勇敢的心——把每次训练都当成实战

  2019年8月8日12时18分53秒,曾文辉终生难忘这一刻——

  歼-15舰载机首次在国产航母上起飞,曾文辉和战友们一起出色完成了任务。

  这个被称为“航母style”的经典瞬间被定格成照片,如今张贴在山东舰通道的展板上。

  这个一度火遍神州大地、被网友竞相模仿的动作,在常人眼中,是潇洒帅气的。

  在曾文辉眼中,“它是一个标准,一份责任,一种使命。”整个放飞流程几十个步骤,“凌空一指”这个动作最难。

  舰载机,航母的核心战斗力。起降保障中队担负的使命任务,就是放飞和回收舰载机。

  每次放飞战机,曾文辉和战友们都会格外自豪,因为他们是“离航母战斗力最近的人”。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起飞助理在放飞舰载机(2025年2月28日摄)。新华社发(李刚 摄)

  距离越近,意味着责任越重。

  “做出放飞手势,意味着对舰载机起飞状态做出最后确认。”曾文辉说,“那一刻要高度专注,用眼睛、用耳朵、用心去感知周围的一切情况。”

  有一次,放飞前一秒,曾文辉突然听到战机异响。几乎是在伸出手臂的瞬间,他做出了停止起飞的手势。一场风险得以规避。

  距离越近,也意味着风险越大。

  航母飞行甲板,被称作“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

  舰载机在起飞和着舰的瞬间,一旦偏离跑道,巨大尾喷可以将挨得最近的起降保障人员吹进海里。

  在曾文辉看来,舰载机飞行员是“刀尖上的舞者”,他们是舰载机飞行员最忠实的“舞伴”。

  每次经过通道,看到那张照片,曾文辉总会莫名感动。照片中,包括他在内的中队战友们无一例外留下的都是背影。

  更多参加那次历史性保障任务的战友,甚至连一个背影都没能留下。

  起飞站操作员周小勇负责按下释放按钮。那一刻,他在甲板舷侧。起降信号操作员刘明负责用灯光和信号帮助飞行员起降。那一刻,他在航空舰桥。阻拦装置操作员郝振山负责维护舰尾阻拦系统。那一刻,他甚至不在甲板上。

  舰载机起降是个系统工程,除起降专业外,还有机电、航海、通信多个专业的战友密切协同。他们的背影都没有出现在那张照片中……

  伟大的事业,总是由一个个默默付出的青春身影铸就的。

  如今,曾文辉已成功放飞舰载机数千架次。他说自己每次放飞的心情依然像第一次那样自豪,只是状态越来越像“老司机”,“上路更加谨慎了”。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在舰载机着舰前确认甲板状态(2021年11月21日摄)。新华社发(李刚 摄)

  燃烧的血——上甲板就是上战场

  中队活动室有一面照片墙,记录着中队经历的重大时刻。图片说明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是:突破。

  2015年7月,山东舰接舰部队在渤海之滨正式组建。周小勇从辽宁舰调任山东舰,担任起飞系统区队长。

  十年来,周小勇在山东舰上一直负责放飞歼-15舰载机。他清晰记得,第一个1000架次起降,用了3年;第二个1000架次,用了7个月……

  前不久,山东舰参加远海实战训练。训练中,一架外国军机企图对编队进行抵近滋扰。

  战斗警报响起,中队长任驰带领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以最快的速度紧急保障战机升空应对。

  那天,任驰记录下了一个新的战机起飞间隔时间——相较于形成舰载机起降保障能力之初,这个时间已缩短了25%。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阻拦装置操作员在广播通报舰载机飞行状态(2021年11月20日摄)。新华社发(李刚 摄)

  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在这里绝不是一句口号。

  “战机早一秒起飞,就意味着战斗的胜算多一分。”任驰说,“起降流程的每一次优化都是以秒甚至零点几秒为单位抠出来的。”

  在中队,秒表的每一声嘀嗒,都应和着他们超越自我的铿锵脚步。

  山东舰飞行甲板,除了巨大尺寸带来的视觉冲击,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甲板上用各种颜色标出的印记。

  起飞区,止动轮挡和一米线之间的地方,战机起飞前要先在这里停住,再慢慢靠近止动轮挡。

  “过了一米线相当于运动员上了跑道,止动轮挡就是运动员脚下的起跑器。”任驰用短跑竞赛作了一个比喻,精准引导飞行员驾机“既要踏住起跑器,又不超过起跑线”,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山东舰上,指向飞行甲板的通道尽头有一句醒目的标语:上甲板就是上战场!

  甲板上的一条条线、一个个标记、一个个战位,诠释了中队官兵对这幅标语的理解:他们的脚步从未离开航母甲板,但他们的目光始终追随着舰载机翱翔在海天之上,他们的目光一直瞄准战场。

  2025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98岁生日。

  在人民军队战斗序列里,驾驭山东舰这一大国重器的,是一支只有十年历史的年轻部队。

  “我们虽没有厚重的历史,但我们将拥有美好的未来。”教导员韦兰柯说。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在舰载机阻拦着舰后检查阻拦索状态(2021年11月20日摄)。新华社发(李刚 摄)

  沸腾的梦——撞上了中国航母时代

  2025年7月3日8时许,山东舰抵达香港。甲板上,700余名官兵排出4个大字“国安家好”。

  这,是山东舰官兵对香港的问候,更是对祖国的青春告白。

  这片海域,对于起降保障中队阻拦系统区队长张忠杰来说,并不陌生。

  2004年,张忠杰随海军深圳舰访问香港。作为“神州第一舰”上一名辅机兵,他没能目睹军舰驶入维多利亚湾的情景。

  此番旧地重游,这位有着25年军龄的老兵在入夜后走上甲板,远眺港岛美丽夜景。他想到21年前许下的那个愿望:希望有一天登上人民海军自己的航母。

  2011年,国防部宣布:“中国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废旧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那一年,张忠杰作为辽宁舰首批舰员成了人民海军第一代航母人。与他同行的,还有来自舰艇部队的周小勇、航空兵部队的任驰……

  张忠杰说,是历史让自己“迎面撞上了中国的航母时代”。

  2012年11月23日,飞行员戴明盟驾驶歼-15舰载机在航母辽宁舰上完成惊天一落。当时,张忠杰担任辽宁舰阻拦班长,舰载机的尾钩钩住了他负责的2号阻拦索。

  身处甲板下的他,只记得“当时声音很大,心全在阻拦装置上”。

  张忠杰军旅生涯的幸运还在延续。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在更换偏流板(2024年6月24日摄)。新华社发(刘梦浪 摄)

  2019年8月8日,担任山东舰阻拦系统区队长的张忠杰站在左舷阻拦系统操作战位,亲眼见证了歼-15首次在山东舰上降落。

  这次他看清楚了:“尾钩将阻拦索拉出的那个‘V’字,我终生难忘。”

  追逐梦想的人,总会受到梦想的青睐。在中队,像张忠杰一样经历过中国航母经典瞬间的官兵,还有很多。

  梦想,需要青春去点燃。

  为了区分不同岗位,甲板作业时舰员会穿上被称为“甲板彩虹服”的作业服和马甲。起降保障中队的作业服是绿色的。

  来自山东的女兵连蕙靓喜欢这个颜色,她说:“绿色代表着梦想和青春。”

  山东舰是她水兵生涯的第一站。当年还在读大二的她报名参军入伍,听说能去山东舰“激动得一夜没睡”。

  除了本职战位,连蕙靓还兼任山东舰“海潮之声”广播员、电视新闻主持人、乐队主唱。

  “我很幸运,能来到山东舰。”连蕙靓说,“如果航母需要我,我愿意干一辈子。”

  教导员韦兰柯走路快、说话快在全舰是出了名的。“我们都是航母事业的逐梦人!”他说,“战友们的干劲总是足足的!”

  每次远航执行任务,归航时山东舰都会照例举行一场甲板音乐会。有一首歌是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爱大海的惊涛骇浪,把我们锻炼得无比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