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老军医刘世钺讲述抗战往事:“为抗战胜利去战斗”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老军医刘世钺讲述抗战往事:“为抗战胜利去战斗”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8-07 10:45

  见证老军医刘世钺与少年时的自己相拥

  天色渐暗,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眼科的一场培训交流如期举办。屏幕上,一幅幅幻灯片逐一呈现。

  也许你不会想到,这样精美的教学幻灯片,出自一名90多岁的抗战老兵之手。两年前,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原主任刘世钺,将亲手制作的73部眼科教学幻灯片,捐赠给了曾工作过的军队医院。

  探访刘老的路上,眼科护士长张丽芝告诉记者,刘世钺8岁参军成为一名“小八路”,在部队的培养下,一步步成长为人民军医。

  “当年,父亲常对我说,学好知识和技术,才能挽救伤员生命。”刘世钺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刘和一在山西长治开了一家诊所,作为中共地下情报联络站。年幼时,刘世钺对父亲的工作一无所知,但耳濡目染中接受了革命熏陶。

  1938年,身为八路军军医的父亲和战友们回到家乡,号召乡亲们抗击日寇。那年,刘世钺还没有一杆步枪高,就成为八路军129师宣传队一名“小八路”,跟着队伍写抗日宣传标语,到前线慰问演出。

  “小八路”刘世钺在抗战烽火中一次次出生入死。一次,刘世钺随宣传队慰问伤病员。演出刚开始,一股日军突然围了上来。为掩护伤病员和宣传队,警卫班与日军激烈交火,战至仅存一人。

  在奔赴百团大战前线的路上,刘世钺和宣传队员们高唱歌曲鼓舞战友英勇杀敌。突然,队伍遭到日军钢炮袭击,爆炸声响起,2名宣传队员倒在血泊中……

少年时的刘世钺(左)和老年时的刘世钺(右)。(图片由张彬楠、崔寒凝提供)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哼起熟悉的旋律,刘世钺的眼睛再次湿润。

  1942年,刘世钺的大哥和五叔血洒抗日疆场;他的母亲、婶婶、堂姐、堂妹还有全村几十口人,被日军活活烧死……回忆往事,两行热泪打湿了刘老身上的旧军装。

  战友的牺牲和亲人的离世,让少年刘世钺懂得了战争的残酷,家仇国恨让他内心愈发坚定:“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

  一次,刘世钺和战友们遭遇日军。他们边打边转移,饿着肚子跑了两天两夜,才抵达安全的地方。傍晚时分,哨兵发现几名八路军牵着一匹马走过来,原来是129师卫生部部长等一行人。

  了解到宣传队的情况后,部长从马背上取下一袋小米,递给他们:“八路军官兵是一家人。”部长留下小米就走了,警卫员悄悄告诉刘世钺:“部长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残酷的抗战岁月中,组织和战友的温暖让刘世钺感受到人间真情。刘老回忆:“那一袋小米,让我至今都难忘。”

  “为抗战胜利去战斗!”1945年初,部队送刘世钺去延安学习。毕业返回部队后,他又奔赴作战一线,在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军医。

  经历过战争的老兵,深知战场的残酷。“每天头顶上子弹呼啸,炮弹炸起焦土……许多战友走的时候都很年轻,有的执行任务去了就没有再回来……”刘世钺说。

  后来,刘世钺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当时,医院接收了120名日籍医务人员。由于长期受日本军国主义蛊惑,一些日籍医务人员根本认识不到侵华战争的罪恶。

  考虑到部队急需医疗救护人员,刘世钺抛开国仇家恨,按照组织安排,开始做起日籍军医的思想转化工作。

  刘世钺向日籍医务人员历数日本“731部队”的灭绝人性、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让他们认识到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我告诉他们日军烧死我7位家人的暴行,他们听后很震惊。”刘世钺回忆说。

  经过宣讲感化,这些日籍军医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积极在医疗岗位发挥作用,用医术赎罪。后来,这些医务人员大多成为中日友好的促进者。

  医者仁心。在眼科工作期间,刘世钺经常带领医疗队赴老区开展医疗服务。离休后,他仍坚持义务出诊。

  刘老常告诫年轻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能物理治疗、自然康复的,就不要开药,尽可能让患者少花钱。咱当医生可不是为了挣钱!”

  2015年,医院领导考虑到刘世钺年事已高,不再安排他出诊,他却不肯休息。

  后来,刘老专门给院党委写信:“虽然我已经80多岁了,但我仍有继续为党做点工作的能力。出专家门诊是尽个人义务,不求任何报酬。如果领导能允许我继续工作,就是给我的最高待遇,也是我最大的快乐!”

  采访结束,记者与刘老话别。阳光下,这位“一生点亮光明”的老军医,笑容如孩童般纯真。

  (陈江文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崔寒凝)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队首次参加世运会软式曲棍球比赛

  • 贵州加快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2025-08-05 10:16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越来越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2025-08-05 10:15
》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2025-08-05 10:14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25-08-05 10:13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
2025-08-05 10:11
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王建刚守在水田边,脸上的汗连珠落下,在稻秆上摔出水花。在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下,再生稻种植在湖南年推广面积已超400万亩,越来越多种粮大户从中受益。
2025-08-04 09:4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韩文标团队首次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为揭开双黑洞的形成之谜提供了全新线索。研究团队注意到,若双黑洞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并合,绕第三个天体的轨道运动会产生沿着观测者视线方向的加速度,进而通过多普勒效应改变引力波频率,在信号中留下独特“印记”。
2025-08-04 09:40
经过近10年的持续攻关,研究团队采用单晶石墨作为前驱体,在金刚石压砧内的准静水高压(2亿兆帕)、高温(1400摄氏度)条件下,成功合成百微米级大小、高度有序的六方金刚石三重孪晶样品。
2025-08-04 09:37
现在,深海所的科学家与合作者首次在深渊极限深度中发现了大规模的化能合成群落,几乎覆盖了整个北太平洋的深海俯冲带,在海沟中绵延超过2500公里。“我们的分析显示,深渊冷泉甲烷的碳和氢同位素值非常负——指示甲烷是微生物成因,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的。
2025-08-04 09:36
光明日报上饶8月3日电 记者王洋、李玉兰、胡晓军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蜘蛛物种多样性初步调查中发现了跳蛛科合跳蛛属新物种——婺源合跳蛛。
2025-08-04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