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钢铁意志励后人
■李约铃
东北烈士纪念馆藏有两件一级文物:一件破旧的侧开襟大衫,一床洗得灰白的褥子。这两件文物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生前所用的物品,见证了他抗战期间在东北大地上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0年2月,杨靖宇在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围困断粮的情况下,坚持与敌人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周旋五昼夜,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杨靖宇牺牲后,敌人切开了他的胃,发现里面竟然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杨靖宇钢铁一般的意志,不仅让敌人为之震撼,也深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图为杨靖宇生前穿过的大衫,现藏于东北烈士纪念馆。
图为杨靖宇生前用过的褥子,现藏于东北烈士纪念馆。
中共中央在杨靖宇的悼词中写道:“杨靖宇同志英勇奋斗的一生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他对革命最坚决最勇敢,任何困难不能把他压倒。”85年过去了,杨靖宇的英雄事迹仍在广为流传,他的钢铁意志始终熠熠生辉。今天,我们睹物追昔,缅怀杨靖宇同志,就要学习他钢铁般的意志,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考验,都不屈不挠,敢于斗争。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杨靖宇的钢铁意志,源于他坚定的信仰信念。1929年8月,因叛徒出卖,杨靖宇被捕入狱,日本警察署对他施以酷刑,哪怕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他也没有吐露党的半点秘密。杨靖宇说,一个普通人都应该讲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况是共产党员呢,党员对党的革命事业必须具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杨靖宇用他的英勇不屈告诉我们,血肉之躯注入了坚定的信仰信念,就会变成“特殊的材料”,就能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铸就坚不可摧的钢筋铁骨。
1939年,抗联部队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杨靖宇虽然被敌人重兵包围,但仍有生的希望。不少人劝他把部队撤往苏联,等形势好了再回来,杨靖宇坚决不同意。他坚定地表示,“你把东北抗联拉到苏联去,出了国,那还是东北抗日联军吗?再说上苏联去抗谁?”“我们不能走!我们要是都走了,老百姓怎么办?群众会怎么想?他们就会对抗日失去希望了。”当孤身一人身陷绝境,有人劝他投降时,他慷慨陈词:“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正是有了这种舍我其谁的强烈担当精神,杨靖宇才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顽强坚持战斗,以钢铁意志与敌人血战到底。
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1939年底到1940年初,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杨靖宇毫不畏惧,一直战斗在直面生死考验的第一线。为了尽可能地给战友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杨靖宇一次次分兵,每次都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直至为国家和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惧强敌、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哪怕慷慨赴死也绝不退缩。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钢铁意志始终是我们应对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锤炼钢铁意志,就要坚定信仰、坚守信念,在纷繁复杂的斗争形势中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斗争和艰巨任务的现实考验,我们要经常叩问自己,有没有钢铁般的意志,能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新时代新征程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像杨靖宇那样具备一往无前的锐气、赴汤蹈火的胆气,锤炼钢铁般的意志,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敢于亮剑、勇于战斗、决胜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