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能技术正在推动战术变革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视点 > 正文

智能技术正在推动战术变革

来源:解放军报2025-08-12 09:08

  恩格斯在阐述“技术决定战术”时指出,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和量以及技术。依据这一原理,理解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智能技术如何推动战术变革,可以从技术驱动武器装备性能升级、促使人员思维方式改造,进而引起新的武器装备运用方法创新的三重逻辑,进一步夯实军事智能化建设发展的认识基础。

  智能技术重塑武器装备的能力边界。技术发展是武器装备演进的底层动力。智能技术的突破使武器装备实现从“人力驱动”向“智能驱动”跃迁,其关键逻辑在于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装备的感知能力、决策能力和协同能力,突破传统装备能力的物理和逻辑边界,为战术创新提供技术基础。一是感知能力实现从“看得见”到“看得懂”的突破。智能技术的关键价值在于通过物联网、卫星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赋予武器装备对战场态势的实时感知与动态分析能力,使其不仅可以“看见”战场上的数据,更能够“认知”战场上的情况,进而理解战场态势和预测战局走向。二是决策能力实现从“人脑决策”到“算法决策”的跃迁。传统的武器装备操作使用,依赖操作员大脑的判断,而智能技术的介入催生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无人武器装备,其能够比人类更加快速准确地完成目标识别、路径规划和打击决策,甚至使武器装备的行为决策从受人控制的“被动反应”转向“主动出击”,极大缩短武器装备对战场态势的响应时间,提高行动效率。三是协同能力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效能”的重构。智能技术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减少了人类干预,使武器装备之间的数据流转不再需要频繁地进行数字信号与人类能够理解的图文信息之间的转换,以更高的效率加工、利用数据,从而使更多数量、更多类型的无人、有人武器装备连接成为统一的作战体系,实现全域协同的高效率作战,改变传统作战模式的底层逻辑框架。

  智能技术重构指挥员的思维方式。技术发展与装备升级强制指挥员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变。一是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传统战术战法设计依赖于指挥员的经验判断,而智能技术的加入,使战术战法设计可以从各种传感器获得多模态、多维度且实时性更强的战场数据,进而区分出更为科学合理的作战力量使用方案和计划。二是从“局部思维”到“系统思维”。传统战术战法设计受限于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更多地关注局部情况,难以从更大视野、更高维度来观察分析情况、进行整体设计。智能技术不仅扩大了数据信息的战场覆盖广度,也提供了高效分析、整体关联这些数据信息的算法支持,使指挥员可以站上全局、透过整体去发现自身所担负任务的关键节点,寻找有效遂行任务的方法途径,并主动服务于全局和整体。三是从“个体决策”到“智能协同”。传统战术战法设计更多基于指挥员个体的思考和构想,囿于对跨专业领域知识的不足,容易出现设计好的战术战法与其他联合力量产生时空冲突的情况。借助智能技术建立的算法和知识库,指挥员可以在进行战术战法设计的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冲突和制约关系进行协同检测和实时消解,把事后被动发现转变成事前主动排除,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新思维方法催生新武器装备运用的战术变革。应用新的思维方法发展出新型武器装备、新型作战力量运用的方式方法,是战术变革的标志。正如在近代科学思维方法和完善的线膛枪、火炮技术推动下,步兵的散兵线战术最终取代了纵队战术,智能装备和复杂性思维方法的出现,必然带来作战方式的变革,催生新的多域分布适应性战术。一是作战力量突破战场维度限制多域部署。传统战术体系往往局限于单一作战域的资源调配,难以应对多域交织的复杂战场态势。在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作战力量能够分散部署在陆、海、空、天、网、电等多个作战域,通过力量配置和部署的广域性、多样性突破单一作战维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作战体系的生存能力并充分发挥各作战域中力量的特色能力;另一方面增加对手获取己方信息、分析判断态势和迅速准确决策的难度。二是指挥控制智能协同构建分布式决策中枢。传统战术依赖指挥中枢对作战单元自上而下的集中控制,而复杂性思维方法告诉人们,复杂系统的能力更强调自下而上的生成。基于智能技术建立分布式的智能协同决策中枢,可以基于统一的任务目标完成多域任务分工,每个力量单元既能独立作战,又能实现任务协同。这种分布式协同指挥模式,不仅提升了作战体系的冗余度和抗毁能力,还使战术行动从“以人为核心”的集中指挥转向“以系统为核心”的分布式智能决策,有效提升作战力量在多域战场空间中的适应能力。三是体系效能动态聚合实现态势弹性响应。多域部署的智能作战力量,在分布式智能协同的指挥控制中枢算法调度下,根据战场态势变化快速重组作战编组,调整攻击路径或防御策略,达成因敌而变的作战体系效能动态聚合。按照“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的思维方法,这种动态适应性不仅提高了作战体系的多样性、降低了脆弱性,还使战斗单元能够在不同作战节奏中灵活切换,从传统的“预设方案”转向“实时演化”的作战模式,使作战体系效能最大化,始终保持对敌优势。(黄湘远 张国宁 白承森)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