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能巡逻:密林深处“千里眼”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智能巡逻:密林深处“千里眼”

来源:解放军报2025-08-12 09:13

记者探访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无人智能设备监控台——

智能巡逻:密林深处“千里眼”

 

  作者:王海涛 陶佳鹏 本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盛夏午后,骄阳似火,记者跟随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无人智能设备监控台哨兵执行巡逻任务。

  踏上巡逻路,记者瞬间被热浪包裹:库区四周山高林密,形成一个天然洼地,潮热的空气汇聚于此。烈日照射在皮肤上,有种针扎般的刺痛感,没走多远,记者身上的迷彩服便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黏糊糊的。

智能巡逻:密林深处“千里眼”

哨兵遥控巡检机器人在库区巡逻。陶佳鹏摄

  一路巡逻,“防火即打仗”“向科技要战斗力”等标语,不时出现在路边石头或指示牌上。由于常年累积,道路两侧地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落叶,烈日炙烤下,落叶干枯发黄,轻轻一碰就碎成粉末。

  “盛夏,如果遇到雷击闪电或零星烟火,这些落叶很容易被点燃。”该仓库一名领导告诉记者,仓库主要担负油料弹药等物资的存储保管任务,对官兵来说,火情就是最大的“敌情”。尤其是三伏时节,官兵更是时刻绷紧“防火弦”。“以往,我们一到夏天就会增加巡逻频次,24小时都处在备战状态,大家不是‘正在巡逻’,就是‘正在准备巡逻’。”他说。

  一次,该仓库驻地附近村民“烧荒”,浓烟被大风刮进库区。巡逻哨兵发现后,开始以为库区发生火灾,一边向上级报告,一边紧急出动准备“灭火”。官兵马不停蹄、翻山越岭,赶到现场一看,才发现是虚惊一场。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库区安全,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逢烟必追、逢夏加巡”传统,哪怕再细微的疑似风险,官兵也会毫不犹豫立刻前出查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再苦再累也要把所有风险降到最低。”官兵说,只有这样,心里才能踏实。

  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哨兵田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仓库党委向科技要保障力,引入了集火情监控预警、智能周界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全时监管、全域指挥、全程协同”。

  一个夏夜,该仓库驻地附近一户农家房屋外的柴垛意外着火,着火点很快被智能监控系统精准锁定。哨兵通过系统确认出现火情后,立即向仓库指挥室报告。仓库指挥室一边通知村委会,一边紧急派出消防车和灭火分队前出协助处置火情。

  “一旦库区出现烟雾、火情或不明人员闯入等异常情况,系统就会通过具备红外热成像功能的高清监控探头锁定目标、精准定位、引导处置。”该仓库领导告诉记者,智能监控系统如同哨兵的“千里眼”“顺风耳”,让哨兵们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执勤效率大幅提升。

  尝到“科技赋能”甜头后,这两年,在上级机关的支持下,该仓库配套引入了巡检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机器狗等高科技设备,智能监控系统覆盖领域更广、反应速度更快,一旦接到预警信号,官兵可随时指挥调度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等“智能哨兵”前出查探情况、开展紧急处置,为机动分队处置特情争取宝贵时间。

  作为该仓库首个取得智能监控系统操作专业资质的哨兵,田淇华对系统的使用感触颇深。该系统升级不久,为检验系统功能和应急分队处置特情能力,上级安排两名官兵扮成“不法分子”,操纵微型无人机企图潜入库区。没想到,微型无人机刚飞到库区边缘,就被智能监控系统锁定并立即报警。

  “那就是仓库的无人智能设备监控台,也是我指挥‘智能哨兵’执勤的哨位。”记者顺着田淇华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一座迷彩涂装的小房子在丛林深处若隐若现。

  走进房间,田淇华给记者现场演示了这套系统的功能。只见他轻点鼠标,逐个放大监控窗口查看库区情况。大屏幕上,库区重要洞口、路段和目标的实时图像清晰可见。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机器人实时传回巡查画面,在田淇华操作下,机器人还能改变摄像头方向、调整巡逻路线、近距离查证风险点位。

  “烈日下巡逻,机器人会不会因为过热而‘罢工’?”面对记者询问,田淇华自信回答,厂家根据官兵夏天巡逻经验,对这款机器人进行了专门优化,烈日下,即便温度超过50摄氏度,它也能正常工作。不仅如此,这款机器人具备自动报警功能,一旦检测到过热风险,监控台就会根据机器人发回的定位,立即安排人员前出处理。

  说话间,系统突然弹窗报警。田淇华点开发现,3名地方人员进入智能监控系统的“防控识别区”。画面中,他们拿出工具正准备野炊。为防止野炊引发山火殃及库区安全,田淇华立即给正在自主巡逻的室外巡检机器人发出“劝离”指令。收到指令,机器人随即赶往目标地域,向地方人员发出语音提醒,成功将其劝离。

  “仓库哨兵不仅要防火,还要防人员误入、防破坏偷拍,任务十分繁重。哨兵依托智能监控系统远程遥控机器人展开巡逻,不仅大幅减轻巡逻压力,还有效消除以往人力难以触及的巡逻盲区。”田淇华告诉记者,“智能哨兵”解放了哨兵的双脚,大家将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探索改进巡逻方式,开展夏季人机协同训练、夜间查证可疑目标等多个课题研究,哨兵发现和处置特情能力稳步提升。

  “方寸之间指挥‘智能哨兵’,我们守好库区的底气更足了。”田淇华说。

 

  深山吹来“科技风”

  ■汪学潮

  推开仓库无人智能设备监控台那道厚重铁门前,记者以为自己将要体验的是哨兵炎夏执勤之苦。走进监控台才知道,新时代哨兵已不仅仅是紧握钢枪、站岗放哨,深山里早已吹来了“科技风”。强烈的今昔对比,让记者不禁感慨万千。

  采访期间,记者踩着哨兵曾用双脚丈量过无数次的山脊,脑海里却不断回放刚在监控台里看到的画面——红外探头把偌大的库区“折叠”到一块屏上,任何一点温度异常都会以红色脉冲的方式提醒。那一刻,我为那些曾一次次飞奔上山只为确认“一缕烟”的战士感到高兴:他们不用被“狼来了”的虚惊牵着跑了。

  智能周界报警系统,可根据需要自主划定“防控识别区”,既防止误报虚报,也为处置特情留足反应时间;巡检机器人,不仅可按预定路线和点位自主巡逻执勤,还具备红外夜视、热成像和实时传输功能,甚至可以自主回营、自主充电;无人机,不仅可用于灭火,还能处置不明身份人员或无人飞行器……科技的力量,让曾经遥不可及的管控手段变成现实。

  走出库区,回望山巅,那一刻,记者回想起“智能哨兵”执勤处突的一幕幕场景,更加强烈感受到“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深刻内涵。

 

  “老山沟”有了新技能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二级上士 田淇华

  作为在深山里巡逻了10多年的“老山沟”,我第一次走上监控台哨位,手中钢枪换成鼠标,心里却没有一丝轻松。因为岗前培训时,装备厂家带教老师告诉我:“只有熟练掌握带好‘智能哨兵’的本领,它们才会‘听’你指挥!”

  第一次给无人机装灭火弹,我严格按照说明书输入重量数值,系统却提示“超载”;设置自主飞行航线和悬停制约弹高度时,因没考虑风力风向因素,无人机旋翼差点损坏……“智能哨兵”功能强大,驾驭起来却并不容易。

  灰心的时候,带教老师安慰我:“带‘智能哨兵’跟带新兵一样,不仅要充分掌握其性格特征、能力素质、优长短板和发展潜力,还要通过实践摸索,练就科学调度它们实现体系作战的能力!”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我系统学习各种无人智能设备的操作技能,掌握相关软件设置及系统融合应用方法,逐个装备进行实地测试。那段时间,我像带新兵初次巡逻一样,将巡逻路上的各种情况和参数一一录入系统,反复进行人员身份识别训练,让系统能够精准识别“自己人”和“外来人员”……经过长时间学习训练,我与这些“智能哨兵”的“交流”变得顺畅高效起来,执勤巡逻更加得心应手。

  如今,我成了仓库新兵的带教老师,也要求他们“把无人智能设备当作你的兵”,想方设法摸清“智能哨兵”的“脾性”,熟练操作、科学指挥,齐心协力确保库区安全。

  (本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整理)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