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飞机机翼如何发展?其智能变形又如何实现?一文了解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飞机机翼如何发展?其智能变形又如何实现?一文了解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9-05 09:30

智能变形机翼——会“思考”的翅膀

 

  ■时俊杰 段朋振

  自从莱特兄弟发明世界第一架飞机后,人类的飞行时代便开始了。在这场跌宕起伏的探索之旅中,机翼作为飞机的重要部件,其设计理念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变革——

  传统的刚性机翼,正逐步让位于一种更为智能、高效的设计——智能变形机翼。这项技术不仅汲取了自然界飞鸟的智慧,更代表着航空工程的重大突破。它赋予飞机感知环境、自主调整形态的能力,从而大幅优化飞机性能。

  不过,要想真正实现“灵动如翼”的飞行,并没有那么容易。在智能变形机翼带来飞机性能飞跃的同时,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随之而来。那么,机翼是怎样发展的?其智能变形又是如何实现的?请看本期解读。

智能变形机翼概念图。资料图片

  从僵硬到灵动,机翼的百年进化史

  飞机能飞多高、飞多快、飞多远,机翼的形状至关重要。百年来,工程师们为了让机翼适应不同飞行需求,展开了一场跨越世纪的革新之旅。

  平直翼时代,是稳中求进的探索。最初,飞机的机翼是平直的,结构简单,低速飞行时相当稳当。设计师们为了追求更加稳定的飞行,还尝试了双翼机、三翼机的设计,但这些设计在高速飞行时阻力较大,反而限制了飞机的速度。

  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轻质铝合金逐渐普及,单层平直翼成为飞机的主流选择,在二战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当飞机试图突破音速时,平直翼遇到了“音障”——前方空气被压缩形成激波,阻力剧增,飞机失控甚至解体的风险急剧上升。

  为了解决“音障”,后掠翼应运而生。它能让气流斜着流过机翼,延迟激波的形成。后掠翼的出现,让战斗机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Me-262喷气战斗机就是这一设计的先驱。

  随后出现的三角翼,则能让飞机在高速飞行时获得更高的升力。三角翼的设计,巧妙地将机身“包裹”在激波锥内,是超音速飞行的理想选择。不过,后掠翼和三角翼的飞机在低速起降时升力不足,需要较长跑道。

  此外,设计者们还设计了前掠翼。它在某些飞行状态下机动性超群,但高速飞行时翅膀容易像弹簧一样扭曲变形,对材料和结构强度要求极其苛刻。

  既然不同形状机翼各有利弊,能不能让机翼自己根据不同情况变形呢?于是,设计者们设计出了变后掠翼。它能在飞机起飞降落或低速飞行时,展开机翼获得最大升力,缩短滑跑距离;高速飞行时,收拢机翼大幅减小阻力,提升速度。但机械变形的代价极高,复杂的旋转关节和驱动机构非常笨重,且维护相当麻烦。成本成了困扰变后掠翼应用的大问题。

  按需变形,智能机翼引领未来飞行

  现代顶尖战斗机,飞机的机翼设计融合了大后掠角、三角翼、鸭翼、可动边条等多种元素,力求在高速、机动和隐身之间找到最佳平衡。但有专家提出,真正的未来属于智能变形机翼。

  智能变形机翼不依赖传统的机械结构,而是利用智能材料与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机翼形状实时、平滑、主动调整。这种技术能让整个机翼根据飞机飞行状态进行动态变形,全面提升飞行性能。

  智能变形机翼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源于多学科技术的深度融合。其技术体系跨越材料科学、驱动控制、环境感知三大领域,形成了“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系统。这一技术范式通过仿生学原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使智能变形机翼获得了传统固定翼设计无法企及的自适应能力。

  功能材料是机翼的“肌肉”。记忆金属能记住预设的形状,只需给它加热或通电,它就能从变形状态瞬间恢复原状,非常适合驱动机翼进行大角度的折叠或弯折。压电材料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的任务,如抑制机翼的颤抖。只要给它施加电压,它就会产生微小、迅速且精确的伸缩或弯曲,宛如翅膀上的“微调肌肉”。智能复合材料本身就能根据设计,在通电、加热等特定条件下,产生预期的弯曲或扭转变形。无需额外复杂的机械结构,它就可以让机翼拥有“灵活的皮肤”。

  分布式智能是机翼的“大脑”。分布式智能控制系统不依赖中央控制系统,而是在整个机翼内部嵌入成百上千个微小的执行单元和感觉单元。这些单元像神经网络一样广泛分布、协同工作,更加安全可靠、轻巧高效。

  传感器传来海量数据后,机翼“大脑”依托智能算法,结合飞行任务,迅速计算出最优变形方案,指挥各个“执行单元”精准动作。依托感知网络,“大脑”可以实时、精准地感知外界空气动力变化,进而对机翼变形方案进行调整和反馈。“大脑”还能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优化决策过程,持续学习进化。

  智能变形机翼在多种应用场景上尽显优势。

  破障拓能——飞机起飞降落时,智能变形机翼前缘的缝翼和后缘的襟翼像“手风琴”一样协同向下、向前大角度弯折,大幅增加机翼的有效面积和升力。

  飞机翼尖常常会产生涡流,智能变形机翼的小翼就像灵巧的手指,通过微小、快速的形变主动打散这些涡流,降低阻力。这不仅省油,还能显著降低飞机对机场周边社区的噪声污染。有些设计还能在打散涡流的同时,用微型发电机回收一部分涡流动能,为飞机提供额外电力。

  驭风逐效——智能变形机翼的后掠角度可以像“折扇”一样平滑连续地改变。低速飞行时,翅膀展开,获得最大升力和效率;高速飞行时,翅膀收拢,显著减小阻力。

  通过未来飞控系统,智能机翼可自动计算并调整到当前速度下最优后掠角,巡航更省油。机翼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智能微调,巡航时保持最佳“S”形流线,延迟激波产生,抑制抖动;起飞时智能调节前缘的缝翼和后缘的襟翼状态,增大升力,提高短距起降能力。

  瞬变应战——智能变形机翼可通过局部区域快速、精准变形,使战机获得超强机动能力。在超音速条件下,战机依然能保持超高滚转速度,从而在空战中占尽先机。

  智能变形机翼让飞机获得了更好的低空突防能力。通过模仿鸟类翅膀的柔性,智能变形机翼可进行波浪式连续变形,实时抵消低空飞行时的强烈乱流。若遇到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左右机翼可以瞬间进行不对称变形,实现近乎直角的急转弯避障,响应时间从传统飞机的十几秒缩短到几秒。

  赋予飞行器“生命感”的关键一招

  对于飞机来说,减重是“王道”。飞机每减重1%,油耗就能降低约0.7%。不过,智能变形机翼所需的“肌肉”(作动器)、“神经”(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本身就有重量。如何把复杂的变形机构设计得既轻巧又能承受巨大的飞行载荷和反复变形应力,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智能系统本身具有复杂性,想要让机器既聪明又靠谱并不容易。机翼变形过程中,电力驱动会产生热量,热量会影响材料性能和作动精度,气流压力又反作用于变形的机翼……这些电、热、机械力和气流等物理效应相互纠缠影响,传统的控制方法难以兼顾快、准、稳的要求,使得智能化精准控制建模和预测变得极其困难。

  此外,智能“大脑”也有算力瓶颈。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运行复杂的智能决策算法,都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如何把这样的“大脑”塞进飞机有限的机载计算机空间和功耗预算里?这也是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

  成本与维护难题,是阻碍智能变形机翼普及和推广的“拦路虎”。

  智能变形机翼身价高昂:记忆金属、压电陶瓷等功能材料,价格是普通航空铝的几倍甚至十几倍;4D打印、记忆合金丝嵌入复合材料等制造工艺极其精细复杂,生产投入大,产品良好率低。一片智能变形机翼的成本,可能是传统机翼的数倍。

  维护也面临着多重挑战。传统机翼的维修,大多依托经验丰富的机械师。但智能机翼融合了材料、电子、控制、软件等专业,需要全新的复合型维护人才。另外,超声波探伤等传统检查方法,很难发现记忆合金丝的微小裂纹、压电陶瓷的性能退化等智能材料内部的暗伤。想要更好地维护智能变形机翼,需要开发新的无损检测技术。

  智能变形机翼,绝不仅仅是改变飞机翅膀的形状那么简单。它是人类赋予飞行器“生命感”的关键钥匙,让飞机能像自然界的飞鸟一样,智慧地感知环境、适应变化、优化飞行。

  横亘在当前的材料、控制、成本等难题如同坚固的“密码锁”,但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在转动解锁的齿轮。当“变形密码”被完全掌握,未来的天空将属于那些拥有智能机翼的飞行器——它们飞得更高效、更敏捷、更安静、更环保,必将开启人类翱翔蓝天、探索空天的新纪元。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物里的抗战记忆】枪身斑驳将星陨:左权将军的铮铮铁骨

  • 习主席的话官兵们记住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