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沿江踏访渡江战役遗址,探寻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情感动能——
千里奔流势未穷
解放军报记者 黄昆仑 危乔巧 郭中正
第71集团军某旅组织部分党员在安徽省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百万雄师过大江”雕塑前重温入党誓词。黄振宇摄
长江江面,星月交辉。
76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夜晚,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在这片江面打响——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
那一夜,江上千帆怒张、万船齐发,上万名船工赴死不惜,冒着枪林弹雨划桨摇橹,运送官兵横渡长江;上千万名群众踊跃支前,喊出“豁出性命支援解放军”……
清风拂山冈,明月照大江。渡江的百万雄师身后,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迸发出的不可撼动的伟力。日前,记者从南京出发沿江而上,走访当年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斗发生地,探寻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情感动能。
从孤桨单舟到千帆竞渡——
民心如水,载舟覆舟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广场,江风拂过,人群熙攘。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激情诵读着毛泽东为庆祝渡江战役胜利所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纪念碑向南3公里处,静静停放着一艘“京电号”小火轮。1949年4月23日午夜,“京电号”曾来回摆渡数十趟,运送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将红旗插上南京“总统府”。
与这艘小火轮遥相呼应,一艘斑驳的木帆船,陈列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里。“当年,大部分船工就是划着这样的小船送解放军过江。”解说员的动情讲述,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76年前——
1949年3月,为阻止解放军渡江,国民党军队开始封江,不断将江边渡船砸毁、拆毁、烧毁,导致滚滚长江上见不到一艘民船。渡江战役中,成千上万的百姓倾其所有筹集过江载具,有人把床板、门板,乃至攒了一辈子的“棺材板”都捐了出来。到最后,浴盆和鱼桶都成了渡江工具。
一位名叫张孝华的船工,12岁就跟父亲上了船,当了30多年长工,用积攒下来的钱造了一艘小船,帆布还没备齐,他就带着唯一的儿子报名支援解放军。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渡江战役前,江南繁昌青年农民王刚友等人避开严密封锁,渡过长江投奔解放军。渡江时,王刚友作为突击队向导登上木帆船,上岸后带领突击队搜索敌人的每一座明碉暗堡。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是什么力量,让淮海战役群众支前的小车一直推到了长江边上,变成了解放军渡江的舟楫樯橹?又是什么力量,使国统区的百姓在没有实行土改政策情况下,很快拥护共产党、认可解放军?
纪念馆内,渡江战役亲历者袁志超的家书,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起初,江南百姓受国民党谣言欺骗,队伍一来大家便往山上躲。后来,看到解放军行军队伍秩序整齐,路过村庄时,借用柴草必留下银元。群众连连感叹:“世上竟有这般好队伍。”
南京市民施雅风回忆,1949年4月24日清晨,他从二条巷住处走到鼓楼中山北路,看到街旁的梧桐树下,很多解放军战士抱着枪席地而坐。“军容严整、秋毫无犯、纪律严明的解放军,和几天前国民党军队撤退时丢盔卸甲、强拉民夫的狼狈相,形成鲜明反差。”
民心如水,载舟覆舟!
浙江嘉兴南湖上停放着一艘古典朴素的红船。1921年7月,一个全新的政党在这里诞生,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回望历史的激流,与这支来自人民的队伍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有许多木船。从孤桨单舟到千帆竞渡,我们这支队伍,一次次被民心的浪花倾力托举——
于都河畔,长征渡口,停靠着几艘刷着红漆的木船: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集结,在敌军铁桶合围的包围圈中,30万于都人民义无反顾把自家的床板、门板卸下来送给红军架桥,帮助8.6万余名红军渡过于都河。
四川会理,皎平渡旁的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陈列馆里也展出了一艘木船:1935年5月,老船工张朝满和他的30多名同伴,凭借6条破旧不堪的小木船,在惊涛骇浪中连续摆渡7天7夜,将近3万名红军送过了被视为绝境的天堑。
泱泱湖水,红船依旧;南湖向东,即是大海。
前段时间,海军山东舰抵达维多利亚港,无数香港市民登上巨舰,与舰员自豪同唱《我和我的祖国》!
从一个老木盆到两垄甘蔗——
执纪严一分,民心近一寸
记者到“渡江英雄连”采访时他们正对刚结束的演练进行复盘检讨。
“打了胜仗,为何要作检讨?”连队张指导员说,演练中,六班装甲车为抢占隘口选择田间捷径,情急之下压坏了老乡两垄甘蔗。
“虽然是为了打穿插争分夺秒,但从当时的情形看,可以尽量减少老乡损失,说明我们头脑中群众纪律这根弦绷得还不够紧!”复盘中,张指导员语气严肃,他提醒大家,“历史一再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永远是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演练结束后,六班班长主动向连队报告了情况。次日天刚亮,张指导员就带着他找到田地的主人,诚恳道歉并提出赔偿。
“几根甘蔗嘛,不碍事!”看着官兵满脸愧疚,村民连连摆手。张指导员的态度却很坚决:“损坏东西必须赔偿,这是咱‘渡江英雄连’的老规矩!”
陈列在连队荣誉室的一个老木盆,正是这支部队官兵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的见证——
渡江战役前,侦察员齐进虎请命侦察黑沙洲敌情。他与战友在夜色风雨掩护下驾小舟潜入。上岸后船只被敌军发现,看守船只的战友被迫驾船撤离,齐进虎和几名战友被困“孤岛”。
?潜伏的30多个日夜里,?没有房屋遮蔽,他们就蜷缩在荒郊野外的田埂边;粮食补给断绝,他们就靠嚼蚕豆叶充饥。尽管衣衫单薄、毒虫叮咬,他们始终严守“不进民房、不扰百姓”的铁纪。最终,在群众掩护和帮助下,齐进虎和战友摸清了前沿关键敌情,划着群众支援的一个木盆返回江北,书写了“渡江侦察记”的不朽传奇。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重温这段历史,连队官兵有了更深感触:“执纪严一分,民心就近一寸。纪律严明,正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制胜传家宝。”
在渡江战役党史纪律教育基地,张贴着一张渡江战役总前委颁布的《渡江动员口号十七条》,其中有6条强调纪律——“树立模范的群众纪律,秋毫无犯”“尊重江南人民风俗习惯”“随时随地贯彻政策纪律教育”……90多年来,人民军队正是用铁的纪律锤炼出铁的作风,树立了独一无二的好样子。
于是,有了“入城”这一幕——1949年5月,解放军进驻上海时严格执行“不入民宅”纪律,雨中露宿街头的场景让上海人民感叹:“国民党回不来了”。
于是,有了“出城”这一幕——2020年4月,援鄂医疗队完成任务后悄然撤离武汉,不需警车开道,谢绝夹道欢送,勇敢地来,悄悄地走,让无数网友感动:“热干面能吃了,最可爱的人却告别了!”
从一件小棉袄到一张“擦汗照”——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群峰遥望大江东,千里奔流势未穷。
安徽省芜湖市,距黑沙洲数公里的渡江村董公山麓,渡江战役烈士墓碑面朝长江,静静矗立,仿佛在凝视着江水滔滔,不舍昼夜。
“炮火刚息,硝烟未散,乡亲们就冲上江滩收殓牺牲烈士的遗体……”在纪念碑前,记者见到义务守墓30余载的老支书古少楼。虽已年过八旬,但老人依然清晰地记得渡江战役时乡亲们和战士生死相依的情景。
长江上,两万多名船工参加渡江战役,仅安徽无为、宿松、怀宁三个县就分别有2000多名船工参战,有的父子、兄弟齐上船,运送大军过江。
“老衣”,是按当地风俗为去世的人穿上的衣服。渡船出发前,不少船工穿上“老衣”,抱着誓死的决心,运送解放军“打过长江去”!
此情此景,记者感动之余不禁想问:面对这样一支队伍,江南的群众对解放军是如何从陌生到亲近,再到赴死相助、舍命相随的?
安徽博物院展陈的那件打满补丁已然褪色的小棉袄,让记者找到了答案。当时,年仅14岁的马毛姐穿着这件小棉袄,不顾劝阻,跳上木船。她掌舵,哥哥划桨,从无为长江边出发渡江。
敌人的子弹雨点般袭来,打烂了船帆,也从马毛姐右臂穿过。她忍着伤痛,拼尽全力往江对岸划,整晚横渡长江6趟,把3批解放军官兵送上南岸。
“为何一个14岁的小丫头如此勇敢?”
“只有共产党、解放军关心穷人!”“把解放军送过江,江对岸的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有位记者探访马毛姐时曾问过类似的问题,她的回答简单而质朴。
当时,无为等长江以北一带刚解放,解放军分田分粮,从小被送去做童养媳的马毛姐回到了自己家,尝到“好日子”的滋味。
跟着共产党,牺牲也不怕,这是人民群众在深切体会中做出的历史选择。滚滚长江,见证了昨日硝烟中军民生死与共的深情,也映照着今日的鱼水新篇。
位于无为长江岸边的惠生堤,是抗日根据地的著名水利工程。1943年,皖中抗日根据地行署主任吕惠生,率领民工顶住日机轰炸和国民党顽固派骚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修筑堤防,缓解了当地百姓的洪灾之苦。
记者驱车到达惠生堤时,正逢雨后初霁,不少市民在这里跑步锻炼。交谈中,有人仍记得一件事:几年前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战士武迎港此前执行任务时,右肩锁骨断裂脱位。然而,面对抗洪抢险任务,他连夜写下请战书,打了封闭针后,坚持装填沙袋,连续奋战18个小时。
当时,一位老人心疼地为他擦去汗水的瞬间,被一名记者的镜头定格。这张“擦汗照”,成为温暖人心的年度记忆。
“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南京渡江胜利纪念碑前,前来参观的陆军某部官兵举拳庄严宣誓。
江水的涛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响彻云霄:“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采访得到童祖静、李弘非、赵前松、伍军、应牧臻、张磊、蔡永连大力支持)
记者手记
面对新时代的“大江大河”
位于南京市挹江门外的渡江胜利纪念馆,永恒定格了那个改写中国命运的春天。长江天堑的终极对决中,竟是一艘艘斑驳小船,推动历史的滚滚洪流不断向前。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时隔多年,我们还需要回望那段劈波斩浪的历史吗?当然需要!我们必须明白,面对新时代的“大江大河”,不管遇到怎样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都需要我们继续弘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始终用铁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以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纯洁光荣,不负党的重托和人民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