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缅怀一位太行新闻英烈
■刘义彬
黄君珏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外景。作者供图
青山绿水将天空托举得空阔而明丽。屋前是整洁的水泥坪,阳光将绿篱和桂树的影子拓印在水泥地上,不远处大片竹林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往事。在湖南湘潭市雨湖区黄君珏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将我引入一段历史记忆深处。
“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裹伤蛇行,潜入敌围,爬行达该山。时皓月正明,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稍锁,侧卧若熟睡,然已心胸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感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至不可脱……”
当我读到当年黄君珏的丈夫王默磬写给岳父黄友郢的这段家书时,80多年前那个夜晚的凄冷月光,突然化成决堤的泪水,从我的胸腔,从喉头,从眼眶里奔涌而出……
1942年五六月间的太行山区,连风都带着硝烟味。日寇在太行山一带对我八路军进行了残酷、血腥的“扫荡”。当时,身为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华北《新华日报》的一员,黄君珏与同志们化整为零,利用大山掩护与敌人周旋。为了缩小目标,黄君珏与16岁的女译电员王健、女医生韩瑞,退守到庄子岭道士帽峰顶的一个隐秘山洞。
6月2日,在庄子岭一带搜山围攻的日伪军,发现了她们3人藏身的山洞。危急之中,黄君珏沉着应战。许久,敌人都无法接近洞口。敌人喊话劝降,她们拒不投降。夜幕即将降临时,敌人再次逼近山洞。黄君珏拔出手枪连续射击,几个敌人应声倒地,其余四散而退。晚上7时,敌人从后山登上山顶,从峰顶垂下点燃的柴草,用烟熏火烧逼她们出来。滚滚浓烟向洞内涌去。见弹尽援绝、无法突围,黄君珏抱定宁死不当俘虏的决心,冲出洞外,纵身跃下悬崖,壮烈牺牲。王健、韩瑞在烟熏火烧之下奄奄一息,被敌人残酷地杀害。
此时,黄君珏的爱人王默磬,正隐蔽在相距不远的另一座山洞中养伤。王默磬目睹了妻子与敌战斗后跳崖的悲壮瞬间。因重伤在身,无法前往营救,王默磬心痛如绞。深夜,趁敌人退去,左大腿被子弹击穿的王默磬借着月色艰难爬行,摸索着来到妻子身边,紧紧握住妻子的手……直到枪声响起,不远处传来敌人的叫喊,王默磬才以手掘土,匆匆掩埋妻子后挥泪离去。
王默磬在给岳父黄友郢的家书中,还写道:“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概属民族无上之光荣。”
黄君珏的父亲黄友郢参加过辛亥革命,外祖父和几个舅舅都是当时的高官或著名学者专家。生于如此优渥家境的黄君珏,却毅然走上了布满荆棘的革命之路。
1935年,因秘密参加第三国际派驻上海远东情报局的工作,黄君珏被国民党当局判处7年监禁。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将她保释出狱。不久后,经组织批准,她与相恋的战友王默磬结为夫妻。
1938年,黄君珏和王默磬被组织派往山东工作。此时,南京已经沦陷,黄君珏的父母已迁往武汉。黄君珏夫妇在北上途中与家人短暂团聚。自知烽烟年岁相见分外艰难,黄君珏给母亲买了一个小闹钟留作纪念。母女俩忧戚抹泪,相拥作别,从此再未相见。
第二年,组织上又安排黄君珏和王默磬来到太行抗日根据地。山区条件艰苦、物资缺乏,出身富裕家庭的黄君珏,和其他同志一起吃糠菜、住陋房。她很快就和当地的同志打成一片,穿起军装、腰挎手枪,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新闻战士。她和丈夫均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华北《新华日报》工作。黄君珏担任经理部秘书主任兼总会计师,丈夫王默磬则任电务科的负责人。两人志同道合、琴瑟和鸣,被同志们誉为“模范夫妻”。
工作繁忙加上战时环境艰险,夫妻俩无暇照顾新出生的婴儿。1942年3月,他们将出生才3天的儿子送到老乡家寄养。两个多月后,黄君珏跳崖牺牲,王默磬给儿子改名为黄继祐,希望他将来继承母亲遗志。
从出身优渥家境的少女到复旦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再到坚定的共产党员,最后成为英勇牺牲的抗日烈士,黄君珏的革命道路走得坚定而决绝。
几十年后,黄君珏的儿子黄继祐登上了庄子岭。他在母亲当年战斗的道士帽峰顶洞口久久伫立,泪水无声流淌。黄继祐退休前是北京的一位中学教师,曾多次到太行山区追寻母亲的足迹,感受历史的回响。巍巍太行依旧,一如母亲与众多英烈崇高的形象。
人们不会忘记英雄的牺牲。1985年,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落成,黄君珏的英名镌刻于此。2015年8月,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这位牺牲时年仅30岁的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经理部秘书主任,英名在列。
过去,在黄君珏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响水乡红星村,关于黄君珏的资料并不多。2021年,湘潭市档案馆派驻红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周道勇,深为黄君珏的英雄事迹感动,于是开启了寻访黄君珏生平事迹之路。随着收集的资料越来越多,红星村决定建设一座黄君珏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在黄继祐以及新华社湖南分社、复旦大学校史馆、南京市档案馆等单位的支持下,周道勇收集到不少珍贵档案资料。在黄君珏母亲余氏家族的长沙后人家中,当王默磬写给岳父那封深情而悲痛的家书呈现在周道勇面前时,这位湘中男儿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两年前,黄君珏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在湘潭市雨湖区开馆,并成为当地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当我走出黄君珏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已是近午时分。见我打听黄君珏故居旧址,一位热情的老乡骑着摩托车,引我来到与陈列馆相距数百米的一棵银杏树下。这棵银杏树枝繁叶茂,树冠如伞,为这片土地遮挡出一片清凉。不远处,一块石碑静静伫立,上面镌刻着“黄君珏故居旧址”几个大字。微风拂过,银杏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轻声诉说着黄君珏的英勇事迹,又像是在低声吟唱着对英雄的无尽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