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探寻英雄王杰成长轨迹,感悟革命军人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
寻找“英雄背后的英雄”
■解放军报记者 黄昆仑 危乔巧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陆军某旅王杰事迹陈列馆。
60年前的7月14日,为了保护参加训练的民兵和人武干部,23岁的王杰张开双臂、扑向即将爆炸的炸药包,光荣牺牲。
60年来,以“三不伸手”“两个不怕”“人生三问”为内核的王杰精神,感动和教育了无数人。
2017年12月13日,习主席看望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时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2019年春节前夕,习主席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勉励他们“弘扬王杰精神,努力拼搏奋斗”。
树有根,水有源。记者一路探寻王杰成长之路,感悟英雄真挚心声,找到了许多“英雄背后的英雄”,发现了大树的根脉、长河的源头。
“三不伸手”的楷模,是一名志愿军英雄坦克车长——
明镜高悬,照人肝胆
“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这句话,写在王杰的日记中,是王杰精神著名的闪光点。
习主席在参观王杰生前所在连荣誉室时,深有感触地说,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
明镜高悬,照人肝胆。那么,王杰又是以谁为“镜”?
追根溯源,记者的思绪回到1953年那个夏夜,朝鲜半岛的铁源地区。
一场大雨过后,在夜幕掩护下,志愿军一辆坦克穿过一片开阔泥泞地,却不幸落入弹坑,动弹不得。此处距敌阵地前沿仅千余米,且不易隐蔽,情况万分危急。
弃车求生还是坐以待毙?当天,车长杨阿如和战友们已经打掉3辆美军坦克,弃车撤离完全情有可原,也算胜仗。但是,他们最终决定原地伪装,与敌周旋,并机智地再次打掉敌人两辆坦克。
这,就是创造了我军坦克单车作战传奇的“215号人民英雄坦克”!
故事讲到这里,高潮还没有到来。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高光时刻往往在走下战场之后——
1958年3月,荣立两次一等功、荣获“二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的杨阿如,自愿复员回家乡务农。不久,就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杨阿如战功卓著却深藏功名,坚决不向国家伸手要待遇、要救济。直到4年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英雄坦克手》上映,人们才知道他的英雄事迹。
1960年,就在杨阿如复员两年后,稚嫩青涩的王杰刚刚踏入部队。
巧合的是,王杰入伍时的新兵连所在班,正是当年将“215号人民英雄坦克”从弹坑里救上来的那个工兵班。
“王杰没有见过杨阿如本人,但在新兵连的那段时光里,他肯定听说过杨阿如和215号坦克的故事。”“王杰班”第32任班长黄龙告诉记者,“从此,他知道了自己的路应该怎样走。”
走好自己的路,要靠自己的脚。王杰事迹陈列馆一角的展柜里,静置着两双解放鞋——一双浅口,一双深口。
“坑道施工时,深口鞋能更好地保护脚踝,减少碎石剐碰。”黄龙向记者介绍,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兵,王杰原本可以领用那双更适合作业的深口鞋,但他毫不犹豫地将深口鞋让给了新兵。
“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展柜中的日记里,王杰这样写道。
“如今,旅里每年新干部任职,第一课就是走进陈列馆,学习老班长‘三不伸手’精神。”黄龙介绍,这堂必修课坚持了几十年,“三不伸手”这面镜子提醒每一名官兵,无论职位高低、功勋大小——肩上扛的只有责任义务,没有特殊权利。
黄龙回忆说,有一年他参加比武集训,虽然成绩优异,却因编制限制被分到替补组。领导得知他来自“王杰班”,主动提出可作调整,却被他婉拒:“荣誉不是特权,正因为来自‘王杰班’,更不能搞特殊。”
驻守在昔日的淮海战场,官兵忘不了刘伯承元帅——
“说到底,战斗员、司令员,都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20世纪30年代,刘伯承从苏联学成归来,主持条令翻译。痛恨旧军队等级森严的他,在新译词后加了一个“员”字:“司令”变成“司令员”,“护兵”改为“警卫员”,“伙夫”称作“炊事员”……
官兵们感慨地说,这一个个“员”,从我军建立之初,就从称谓上定下基调:人民军队的成员没有身份高低,只有分工不同;没有特殊待遇,只有责任担当。
“两个不怕”,王杰名言的源头远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组织官兵参观王杰事迹陈列馆。万智奇摄
在王杰事迹陈列馆日记展厅,3面日记墙上刻录了50篇节选的日记原文。
1965年5月1日,王杰在日记本中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两个月后,他用生命践行了这句铮铮誓言。
习主席在看望王杰同志生前所在连官兵时,动情地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记者考证发现,我军这句著名口号的源头,远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上世纪50年代初,历尽艰险由四川徒步进藏的第18军某部,开始了川藏线筑路的艰苦征程。在皮康崖险段的施工中,二连官兵率先叫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攀上几十米高的陡壁打眼放炮,突破天险。
1962年10月,青藏高原,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打响,某部二连六班向敌军地堡发起进攻,敌军弹如泼雨,班长阳廷安喊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战士们前赴后继,连续夺下敌军多座地堡,阳廷安壮烈牺牲。
次年,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进京汇报战况,谈及此战。毛泽东同志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说着,他用手指了指张国华,“这是你的发明权。”张国华连连摆手:“不是我,发明权是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逸兴遄飞,思接千古:“过去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又说,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房。前句有片面性。那时金兀术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今天我要说,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文官也要不怕死,武官也要不爱钱!如果雄鹰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不能飞翔。
从青藏高原到淮海大地,恰似祖国大地山连山、水连水,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无论在哪里发源,都能滋润每座军营。
今天,“王杰班”所在连队的走廊里,有一面与王杰半身铜像遥遥相对的“作风镜”。“作风镜”不远处就是连队“阳光公示栏”,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晋职晋级、评功评奖、经费使用、物资采购等事项都在这里公示。
一张兑换清单截图,引起记者注意。一名采购员完成体能训练器材采购后,把电商平台赠送的“抵现积分”全部兑换成篮球、羽毛球拍等公用品,清单截图工整贴出。“将隐藏的抵现积分公开,接受大家监督,就是要防止‘暗箱操作’滋生以权谋私现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王杰班”所在连指导员孙佳祥说。
从“王杰班”来到该旅“三不伸手”党性修养体验馆,记者发现出口处也立有一面镜子,对面的墙上,悬挂着“省思”二字,张贴着军队规章制度和廉政法规。
“不在公务用餐、车辆使用等日常环节模糊公私界限”“行军就餐,和战士同吃自热食品,不搞特殊化”“不因官职高超标准分配住房、优先安排家属”……翻开该旅党员领导干部的“三不伸手”承诺书,条款越列越细、越写越实。
“就像我们党制定的中央八项规定,条条指向具体问题。”王杰纪念馆馆长李文静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从细微处落地,在日常中坚持,才能避免小管涌沦为大塌方。”
“人生三问”,引发“王杰班”的一次寻根之旅——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在日记本里,记者看到王杰当年这样写道——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穿越时空,抚今追昔,烈士的3个自问自答,发出黄钟大吕般的震撼轰鸣。
面对英雄的“人生三问”,记者感慨万千:一名如此年轻的战士,何以能有这样深刻的思想、通透的认识、崇高的觉悟?
其实,这个问号,也挂在王杰的传人心中。
今年7月14日,是王杰牺牲60周年纪念日。黄龙带领全班战友一起走进连队荣誉室。画像上,老班长眼神坚毅,默默注视着他们。
黄龙读过很多遍《王杰日记》,也常向战友讲述王杰的英雄事迹。他说,日子久了,大家心里也有问号——爆炸发生前,王杰不也是普通一兵吗?那惊天动地的壮举,那毫不畏惧的英雄气,究竟从何而来?
围绕老班长的“人生三问”,黄龙和战友们参加了旅里组织的“红色寻根行”活动。
——“你们可能想不到,王杰的榜样曾经是老愚公!”他们来到王杰生前战友徐汝明家中拜访,徐老告诉他们,王杰入伍前读过9年书,梦想是当一名坦克兵。新兵集训结束后,却被分到工兵班,整天抡大锤,难免有些失落。时任连队指导员冯安国送给王杰一本毛泽东同志写的《愚公移山》,王杰认真研读思考,很快端正了思想,焕发了干劲。
“抡大锤太用力,手都肿了,吃饭只能哆哆嗦嗦地用勺子,就这样,他还要坚持……”徐老说,在同期入伍的战友中,王杰第一个加入共青团,还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个人三等功,熟练掌握了工兵专业五大技术。
——“王杰的榜样,曾经是一名与他同龄的抗日烈士。”在王杰的故乡山东省金乡县王杰村,该县政德教育中心讲师李可阳说,王杰村原名华堌村,王杰就读过的县一中,前身是湖西抗日中学,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当时,学校组织迁葬抗日烈士遗骸,16岁的王杰,曾亲手捧起牺牲时同样16岁的烈士刘思代的遗骨……
——“王杰的榜样,曾经是雷锋。”在王杰生前战友冯明臣家里,冯老说,王杰和雷锋年龄相仿、经历相近、学历相当,王杰特别懂雷锋、敬雷锋,平时学雷锋。在日记里,王杰33次提到雷锋。担任班长时,王杰率先在班里成立了学雷锋小组。“雷锋牺牲在王杰牺牲3年前,是离王杰最近的一名楷模。”
寻找“英雄背后的英雄”,记者的寻访之旅,与黄龙和战友们的足迹重合,思绪也融合在一起。
“英雄自觉学英雄,英雄部队出英雄,这就是我们这支军队英雄辈出的奥秘。”一路寻根,黄龙告诉记者,正像习主席指出的那样:“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从徐州向邳州,运河蜿蜒,水脉纵横。一路上,王杰小学、王杰广场、王杰派出所……王杰的名字举目皆是。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记者走进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时,操场上传来学生们嘹亮的歌声。
王杰牺牲地纪念亭旁,水杉参天,无声静立,那是当年乡亲们为纪念烈士种下的。不远处,运河潺潺流淌。
“这些年,古运河的水也在变清!”听着当地群众的话,记者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深情的隐喻——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采访得到宋世杰、余睿喆大力支持)
记者手记
源头清澈 长河澄碧
一路寻访,记者犹如在一条无比壮阔的长河溯流而上。英雄自觉学英雄,英雄部队出英雄,我们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就是这样英雄辈出、代代相传,前浪澎湃、后浪奔涌。
这条长河,之所以千里澄碧,有它清澈的源头,也有一路上纯净的山溪不断汇入。作为英雄部队的传人,我们每一名后来者,都有责任做这样的山溪,自觉保持纯洁干净,远离污浊沾染,用我们像前辈一样的纯粹,推动这条长河永远保持本色、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