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某供应保障中队探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自建质效——
拧成一股绳 合力强堡垒
■石 路
编者按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团结巩固部队、完成各项任务的一线战斗堡垒,在奋进强军路、打好攻坚战的征程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某供应保障中队面临人员少于同类单位、任务点多分散等情况。他们结合单位常态动散实际,积极探索抓党建强支部的路径,以激活支部组织效能、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等为抓手,将一线战斗堡垒建设得更加坚强,让党的旗帜始终高扬在任务一线。该中队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探索①
动态管理强化组织效能
“对照这张图,归队即明晰任务链,上岗就掌握责任区,整个过程能做到忙而不乱。”前不久,刚刚归队的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某供应保障中队党支部书记沈张涛,第一时间对照中队党员分布动态图,完成次日弹药押运、装备检修、被装发放等多项任务分工。
放在过去,这样的精准调度曾是个难题。“中队人少事多,任务领域广,点位较为分散。”沈张涛告诉笔者,初任党支部书记时,他想依托党员比例高这一优势,通过“支委带党员、党员带团员”更好凝聚力量。可人员分散配属到各岗位后,统筹难度远超预期。
那年野外驻训时,党支部将党员骨干派往油料补给、物资转运等关键点位后,因缺乏动态掌握的方式方法,导致大家各自为战、力量分散。比如,任务临时调整,补位人员到位慢;原定的党日活动,因半数党员在动散途中多次推迟,个别党员思想疙瘩没能及时化解,工作劲头有所下降……
那段时间,党支部任务部署陷入忙乱,更多靠“腿跑嘴喊”,开展工作常顾此失彼。
“人少事多是表象,党员聚不拢、统不住才是关键。”按纲建队形势分析会上,支部一班人主动破题,绘制含党员岗位职责、实时状态和任务进度的动态管理图,指定专人负责动态更新,用扇形分区划清权责,以进度条标注任务进度。工作实践中,他们打破“一室一地”限制,实行差异化、网格化管理,在相邻岗位和任务点位设置“流动党小组”,加强临时抽调党员管理,纵向跟踪任务轨迹、横向记录思想波动、立体评估作用发挥,逐渐形成联得上、管得好的良好局面。
一次跨区演训期间,“流动党小组”组长代学鑫发现,小组3名党员既要负责物资卸载,又要兼顾装备检修,任务冲突且人手紧张,于是他向党支部提出“错峰排班、互助补位”的建议。党支部研究采纳后,对人员进行重新调配,在规定时间内高标准完成任务。
为保持教育管理不断线,中队党支部探索运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借助智慧党建系统搭建“云端思想驿站”,实现支委轮班在线答疑和学习资料一键推送;推行“定期联络、定向帮扶、定责跟踪”机制,使分散党员务战不误学、流动不流失、离队不离心。有一次,油料管理员揭钦杰因备战选晋考核精力不集中,工作出现疏漏。他在线上向党小组组长汇报思想后,小组长立刻协调同组党员替他承担部分值班任务。小揭专心备考,最终顺利通过考核。
思想疏导精准对接党员需求、突发任务高效组建党员突击队、任务间隙精准穿插“微党课”……近期应急保障演训中,该中队党支部始终秉持人员少斗志不减、规模小作为不弱的理念,将分散在各点位的党员骨干拧成一股绳,带领战友动态调度、高效配合,大幅缩短任务时间,相关经验做法被上级推广。
探索②
联创评比凸显支委作用
“仓储分队协同效率大幅提升,连续3个月评优,‘兵支委’李恒功不可没!”前段时间,在该中队军人大会上,李恒高票当选季度“四有”优秀个人,党支部对他的表现也是高度认可。
“过去中队往往是书记扛大旗,现在全体支委一条心。”李恒告诉笔者,这一前一后的变化,是中队党支部持续强化支委队伍团结共事、担当作为的生动注脚。
李恒仍记得,在一次军事设施抢修抢建训练中,因党支部成员各自为战、各守一摊,导致分队行动不合拍、协同不到位,差点耽误演练进程。
“支委形不成合力,战斗堡垒就谈不上坚强牢固。”支委会上,该中队党支部副书记喻忠华的话一针见血。剖析反思中,干部“一肩挑”导致“一头沉”、兵支委作用边缘化、组织功能“挂空挡”等矛盾被摆上台面。从那以后,党支部开始着力破解问题,以“组织联建、任务联抓、评比联动”的形式,引导班子成员形成合力。
当时新上任的支委辛贺朋,最先感受到从分工履职到担当实践带来的本领恐慌。在支部尝试探索支委分片挂钩任务区、认领2至3项组织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中,辛贺朋负责牵头某训练课题,但落实中,他缺乏管用思路招法,无法有效调动党员积极性,一度陷入“心中有蓝图,手上缺招法”的困境。
转机始于党支部“四互”活动。在“支委互帮、问题互鉴、分队互督、整改互动”活动中,他对照标杆“画像”,努力学习党务知识,跟着老支委积累党务工作经验,逐渐摸到了门道、有了底气,落实分工也变得章法有度。
落实分工时,中队党支部注重将支委与挂钩任务区、与兄弟单位开展“联建联创”的实绩进行捆绑,谁的“责任田”种得好、谁的协同链拧得紧,一目了然,“双争”评比有了直接抓手。
前不久一次抗洪抢险训练中,中队担负多点位保障任务,面对高温天气和“点多、线长”的挑战,支委们把党日活动与“立功创模”结合,李恒带着仓储分队在物资转运中抢时间,辛贺朋与油料保障组在高温下守好“安全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分散行动中做到了各司其职,形散神不散。
支委干出样子,队伍攥指成拳。一年来,中队每名支委都能够立身为旗、补短强能,一锤接着一锤干,团结聚力打赢多场“翻身仗”,中队也从连续多年排名靠后一举跻身“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安全工作“六无”先进单位。
探索③
靶向育人拓展队伍能力
近日,一级上士刘俊的工作日志上添了几笔亮眼记录:军需被装发放零差错、牵头支队“五小工”集训获好评、带领班组在阶段性考评中荣获佳绩。这个担负班组负责人、营房维修工、军需保管员3个岗位职责的党员骨干,正是中队党支部锻造“一专多能”党员队伍的一个缩影。
“以往,中队一岗多能官兵并不多。”刘俊介绍,那时,中队军械保管、营房维修、油料保管等多个专业岗位责任到人、分工明确,每个岗位上既有服役多年的高级警士,也有履职不久的直招警士和文职人员,有的人认为干好本职就行了。一次跨区演训,军械保管员临时缺位,短时间竟找不出能顶得上的人,差点耽误装备出库。
“现在练兵备战任务节奏快、协同多,一人守着‘一亩三分地’的模式很难跟上多样化保障需求。”带领党支部进行复盘时,一名机关干部道出了破题的必要和迫切。
“保障也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这段经历让该中队党支部一班人下定决心,必须打破“一人一岗、各守一摊”的局面,让每名党员骨干成为多面手。
依托支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学、帮、训、查、评”活动,该中队综合采取理论武装、党性锤炼、帮带帮建、岗位历练、考评督导等方式,持续发力提升党员综合能力。
作为后勤兵,新党员封宏达一度认为抓好自身专业就可以了,存在轻视训练的思想误区。为帮他端正观念,支部量身定制“沉浸式”党性锤炼,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安排老党员讲述“保障不力误战机”的深刻教训,并引导他在组织生活会上对照战斗员标准逐条查摆自身的问题。
思想转变带来行动突围。在备战上级基础训练竞赛考评中,封宏达一边严守主副食品采购验收各项规章制度,一边挤时间固强补弱,最终既高标准完成本职任务,也在军事考核中跻身前列。
针对中队“岗位多、人手紧”的特点,中队党支部研究推出“1+N”能力清单,鼓励督导每名党员在精通一项主责业务的基础上,解锁多项关联技能。通过跨岗轮训和党员传帮带活动,文职人员冉浩男在业余时间跟着营房维修工学习维修技能,向军械保管员请教装备常识,如今不仅能独立完成营区巡修检修任务,还能在应急保障中身兼数职。
党员强则支部强。年初以来,面对繁重任务,中队党员骨干主动轮流值班、牵头攻关课题,以自身模范行动带动大家形成“人人有责、人人担当”的良好氛围,下活了党建工作“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