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沧海锻剑谋胜战 ——来自海军某部的观察报告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沧海锻剑谋胜战 ——来自海军某部的观察报告

来源:解放军报2025-11-20 11:26

  秋日,某海域硝烟弥漫,海军某部组织的一场实兵实弹对抗训练紧张进行。

  发射导弹攻击、实施电磁干扰、进行空中拦截……训练中,担任蓝方的该部与某舰艇部队官兵斗智斗勇、激烈交锋,一时难分伯仲。

  “今年是我军建设‘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我们只有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不断提升对抗训练质效,助力一线部队增强打赢能力,才能有效履行使命任务。”训练结束,该部领导告诉记者。

  沧海锻剑,只为胜战。作为集“试、训、战、研、建、评”职能于一体的单位,该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认真落实我军建设“十四五”规划,按照战、建、备一体推进要求,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战斗力建设全过程,为一线部队输送大批优质武器装备,培养大量精锐战斗力量,解决许多备战打仗难题,有力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

  偏离战斗力这个根本标准,再多的“合格”也没有意义

  海风呼啸,浪花翻涌。某新型导弹驱逐舰甲板上,该部何工程师正带领团队对舰艇搭载的新型雷达进行性能测试。虽然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全部达到设计标准,可他紧锁的眉头丝毫没有舒展。

  “参数合格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战场。”何工程师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对年轻工程师说,“武器装备只有经得起实战环境检验,才能真正成为官兵手中的利器。我们不仅要给武器装备颁发‘合格证’,更要确保它们能拿到‘战场通行证’。”

  何工程师的感慨,源于数年前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在那次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抗训练中,刚通过验收的某型雷达多次出现错情漏情。“虽然雷达的各项参数都合格,但跟踪目标不稳定,真是不实用。”参训官兵的话,让何工程师如芒在背。

  问题究竟出在哪?为找到问题根源、汲取经验教训,该部在官兵中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仅仅把参数达标当成硬指标,却忽略了装备在战场环境中的实际表现”“只顾埋头检验装备的各项性能,对部队实战需求考虑得不够细致”……讨论中,官兵开诚布公、直言不讳。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对“合格”的认识不断深化:装备建造的终极目标是能打仗、打胜仗,偏离战斗力这个根本标准,再多的“合格”也没有意义。

  唯有深研战场特点,方能锻造克敌制胜的海上利器。

  高海况、强雨雾对装备性能影响几何?复杂环境下,装备能否形成体系作战能力?……为拉直一个个问号,该部官兵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打通试验场对接战场的链路。他们运用数字仿真技术模拟战场态势,检测各种复杂环境下装备作战效能,摸清装备性能底数,确保装备真正具备胜战能力。

  如今,在该部试验现场,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来自一线作战部队的官兵与该部官兵一起,对新装备进行性能测试,分析问题原因、研究改进方法。

  “试、训融合,一举多得。”该部某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大力强化作战需求牵引,积极推动新装备鉴定试验与一线作战部队训练常态化结合,“这一做法不仅使装备性能更加贴近实战要求,还让一线官兵提前熟悉装备操作,有效缩短装备列装后战斗力生成周期。”

  训练场上硝烟味越浓,未来战场上胜算就越大

  某海域,一场实战化对抗训练拉开战幕。

  “发现多批空中目标向我接近!”随着急促的战斗警报响起,担任红方的某舰官兵快速奔向各自战位,采取梯次防御、协同打击等方式,对来袭目标展开拦截。

  面对蓝方发起的多波次进攻,红方官兵沉着应对,不仅运用新战法成功“摧毁”来袭目标,而且创造了新纪录:目标发现距离较以往大幅增加,目标处置时间明显缩短。

  锋利的刀刃,靠坚硬的石头砥砺;过硬的素质,靠强大的对手锻造。复盘会上,一名红方指挥员感慨地对担任蓝方的该部官兵说:“我们的进步有你们的功劳。每次与你们这样的强手过招,我们都会得到锻炼,都会有新收获。”

  如何当好“磨刀石”,助力一线作战部队提升战斗力?曾是困扰该部官兵的一个难题。

  “提升部队战斗力需要什么,就重点抓建什么!”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该部决定,根据未来战争特点和部队演训需求,采取“实体+数字”双轮驱动模式,建设过硬蓝方。

  记者了解到,他们按照“边建设边使用、边探索边调整”的思路,在跟踪掌握对手动态变化的同时,不断将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建设中,确保做到知敌、像敌。

  谈起近年来建设成果,该部领导告诉记者:“如今,‘实体’和‘数字’相互补充、深度融合,构成形神兼备的蓝方力量体系。”

  多架无人机进行侦察干扰,多枚导弹实施精准打击……在不久前的一次模拟对抗训练中,蓝方的猛烈攻势,令红方官兵应接不暇。

  “这种高强度对抗训练,让我真正感受到战场的残酷,也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更加清晰了。”训练结束,红方一名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训练场上硝烟味越浓,未来战场上胜算就越大。”该部一名干部说,要发挥好“磨刀石”作用,就要对标未来战场设难局、险局、危局,使每一次对抗训练都最大限度接近实战,让参训部队在逼真对抗中经受淬炼、提升能力。

  畅通服务备战打仗链路,才能提升科研为战质效

  “一个咨询电话,引发一次科研攻关,催生一项战法创新。”这是记者在该部采访时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

  半年前,某舰艇部队一名干部给该部于工程师打来电话,咨询新装备操作技术问题。交流中,于工程师得知他们正在进行某项战法创新,但由于缺乏相关理论和技术支撑,一直未能取得明显进展。随后,他将这一情况反映给该部为战服务办公室。

  “部队急需解决的难题,就是我们科研攻关的课题。”该部为战服务办公室立即抽调科研力量,组成相关课题攻关团队。经过反复试验论证,攻关团队破解了相关难题,助力这个舰艇部队完成战法创新。

  “畅通服务备战打仗链路,才能提升科研为战质效。”谈起此事,该部领导说,他们坚持以战领研、研战结合,发挥“战建结合部”的优势,积极创新科研方式,推动需求、研究、转化、应用深度耦合,切实让科研成果成为部队战斗力生长的“强力引擎”。

  科研课题来自一线部队,科研成果用于备战打仗。记者了解到,该部成立为战服务办公室,与多个一线部队建立交流沟通机制,常态组织科研人员深入部队调研,建立科研攻关数据库;协调各单位、各学科科研人员成立联合攻关团队,围绕部队备战打仗急需进行科研攻关;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保障部队科学使用,及时总结梳理应用情况并不断改进。

  在该部某试验室,记者看到,一名刚从一线部队调研归来的干部,正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数据库。

  “每次到一线部队调研都有新收获。”这名干部说,到一线调研不仅能直观了解装备应用情况,找准科研方向,还能听到官兵立足实践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打开工作思路,“如今,科研人员赴一线作战部队调研攻关已成为常态”。

  畅通链路,成果丰硕。近两年,该部根据一线部队备战打仗需求,确立科研课题200余项;百余项科研成果在一线部队推广应用,助推部队战斗力提升。

  夜幕降临,试验室内依然灯火通明。看着该部攻关人员忙碌的身影,记者仿佛看到一艘艘载着他们梦想的战舰,在远海大洋破浪前行……(赵 言 刘佳成 本报记者 钱晓虎)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成都:非遗精品展演进中学

  • 山东荣成:海带“插秧”正当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加载更多